(四)督促运营单位切实履行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负责的法定责任。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要将服务范围内污水调查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要督促其补充开展调查。督促运营单位做好生产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更新改造,严格监控污水处理厂进水指标,及时调整过程参数,确保达标排放。强化对运营单位突发应急事件处理处置的指导和监督,防范重大污染事件的发生。督促运营单位向社会公开有关运营维护和污染物排放信息。
(五)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各方签订运营服务合同和委托处理合同的指导服务,并督促严格履行。地方人民政府(含园区管理机构)与运营单位签订运营服务合同,合同应包含项目的运营与维护、污水处理费、双方的一般权利和义务、违约赔偿、解释和争议解决等内容。运营单位与纳管企业签订委托处理合同,合同应包含水质水量、监测监控、信息共享、应急响应、违约赔偿、解释和争议解决等内容,在责任明晰的基础上,运营单位和纳管企业可以对生化性较好的工业污水协商确定纳管浓度,报送生态环境等部门备案,作为监督管理依据。
三、规范环境监督管理
(一)明确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各地要根据受纳水体生态环境功能需要,依法依规明确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既要避免管控要求一味加严,增加不必要的治污成本,又要防止管控要求过于宽松,无法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污水处理厂出水完全用于绿化、农灌等用途的,可根据用途需要科学合理确定管控要求。相关管控要求要与《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 978-2018)保持一致。水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较重、生态用水缺乏的地区,可指导各地通过在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等关键节点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措施,与污水处理厂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二)合理认定处理超标责任。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建立应急预案报备和应急事项信息接收制度,在接到运营单位有关异常情况报告后,按规定启动响应机制。运营单位在已向生态环境部门报告的前提下,出于优化工艺、提升效能等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暂停部分工艺单元运行的情形,不认定为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
对确因进水发生重大变化且超出设计规定,导致出水超标,运营单位严格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并能提供充分证据自证清白的,认定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环境违法行为危害后果,依法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所处行政处罚不作为对当事人实施环境保护领域失信联合惩戒的依据,处罚信息不录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附件 2
《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为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水平,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部组织起草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 起草背景
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既是水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工程设施,也是水污染物排放的重点单位。当前,部分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超标问题多发、频发,地方人民政府(含园区管理机构)、向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纳管企业)、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责任不明晰、履职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为依法明晰各方责任,推动各方履职尽责,规范环境监督管理,生态环境部在认真调研、座谈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通知》。
二、 主要工作过程
2019 年 4 月以来,邀请有关地方政府、生态环境部门、运营单位、纳管企业、专家、社会组织等,召开座谈研讨会 10 余次,坚持问题导向,分别从政府、企业、专家、社会视角,梳理分析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根源所在,商讨对策措施。赴河北、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 9 省(市)20 余个地市开展现场调研,查看了各类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听取改进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通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晰了地方人民政府、纳管企业、运营单位的法定责任,细化了生态环境部门推动各方履职尽责的具体要求,同时,提出了明确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合理认定处理超标责任等管理措施。目前,《通知》已广泛征求了有关行业协会、专家、运营单位等各方意见,相关意见均吸纳写入《通知》。
三、 主要内容
《通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依法明晰各方责任。依照现有法律法规,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要集中收集处理城镇和园区污水,切实履行相关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资金筹措、费用拨付、日常监督等职责。从达标排放、自行监测、费用缴纳、事故应急等方面,明确了纳管企业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调运营单位对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负责的法定责任,细化项目承接、污水排查、运营维护、事故应急等要求。
第二部分,推动各方履职尽责。对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监督管理、推动各方履职,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通过督促规划编制实施,考核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情况,推动地方人民政府履职尽责。
二是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三是通过定期检查、信息公开等方式,督促纳管企业履行治污主体责任。四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强化指导监督、信息公开等方式,督促运营单位履职尽责,确保出水达标排放。五是参与指导各方规范签订合同,并督促严格履行。同时,提出运营单位和纳管企业可以对生化性较好的工业污水协商确定纳管浓度。
第三部分,规范环境监督管理。一是明确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既要避免一味加严,增加不必要的治污成本,又要防止过于宽松,无法满足水生态环境治理需求。同时,鼓励地方采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措施,与污水处理厂共同发挥作用。二是合理认定处理超标责任,明确了运营单位不被认定为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具体情况,以及确因进水超标导致出水超标,运营单位免除环境保护领域失信联合惩戒的具体情形。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