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年,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张波都要参加一次部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几乎每次,他的发言都能在环保产业圈子里引发热议。
2019年是“进水超标引发出水超标”,2020年是管网漏损问题。如今,2021年3月,张波司长再次参加新闻发布会,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话题?
3月30日,环境部召开3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这次的主题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由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介绍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安排部署。
就像环境部其他几位大学里出来的部长一样,张波司长每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也都喜欢给大家“讲课”。在提到“十三五”全国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时,他习惯性地加了一句解释“全国工业园区及格线过了”,就好像还在学校里给学生们上课一样。
今年的发布会,他讲了“十四五”时期黑臭水体治理的思路,讲了“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系统治理”的巨大转变,还讲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水污染防治产生的重要影响。总之,干货满满,值得一看。
01 黑臭水体治理将向县级延伸
“十三五”时期,水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黑臭水体治理。
这方面,张波给出了一个盖棺定论的数字;
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
提到这个数字,还有一个小花絮。其实早在2018年初,“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刚刚打响时,环境部从各地调度上来的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率就已经达到了99.1%。
也就是说,攻坚战打了3年,黑臭水体的治理完成比例不仅没有升高,还下降一个百分点。
为什么会是这样?张波坦言,这是因为当时的数字并不准确。2018年,环境部曾经会同住建部开展攻坚战,通过群众举报、卫星遥感等手段,发现有很多的黑臭水体并没有消除,有的是加了盖板,有的是撒了药,有的是调水冲污,还有的甚至把黑臭水体填掉了。
形势严峻。为此,环境部打响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到2018年底,黑臭水体的治理完成率达到了66%,比地方上报的99.1%下降了33%。
“虽然是下降了33%,但是我们心里比较有底,这件事夯得比较实。”张波说。
接下来,环境部扎扎实实地推进,黑臭水体的治理完成率到2019年底达到了84%,2020年底达到98.2%。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还是不及2018年初的99.1%,但这个98.2%是比较实的,老百姓是比较满意的。”张波说。
下一步,黑臭水体治理打算怎么干?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管网。张波坦言,目前城市的管网看起来虽然都建了,但是质量不高,有错接的,有混接的,还有漏损的。“一些地方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特别低,几乎不加处理就快接近达标了,处理的相当一部分水不是污水。”
其次是初期雨水的问题。一些地方旱季雨水管网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按理说,汛期的时候下雨多了,水生态环境应该会改善,但实际上汛期来了环境污染反而加重了。
还有水生态的问题。一些地方为了搞黑臭水体治理,把城市河道搞得“三面光”,寸草不生,再加上没有生态补水,水体自净能力很差,久而久之水就没有了。
除了要解决以上三大问题,黑臭水体的“战场”也要从地级以上城市延伸到县级城市。
张波表示,中央确定要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而不再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这就意味着只要是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都要纳入攻坚战的范围。
具体到县级城市的治理方案,还是很复杂的。有的县级城市经济实力比地级市还要发达,有的县级城市经济实力就很弱,有的是历史古城,历史问题很多,还有的是新城,情况很复杂等等。
“我们今年首先要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精准科学制定黑臭水体攻坚战方案,尤其是面向县级城市的攻坚战方面。”张波说。
至于地级及以上城市,也不是没有事了。一旦黑臭水体反弹了,依然会进入生态环境部的黑名单,环境部依然会去督促治理。
图为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
02 从水污染治理到水生态保护
“十四五”时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大变化,还有“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系统治理转变”。
张波表示,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在水生态方面的差距明显,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突出短板,这一点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因此,“十四五”时期,环境部将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水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要素。
“在这些流域要素当中,我们把水生态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上,并不是平等地来看待。”张波特别指出。
他表示,跟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在水环境方面,尤其是污染减排方面这些年进步很大,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国在江河湖泊,包括流域上的生态破坏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地方甚至相当突出。
张波去一些地方调研,经常请老渔民进行座谈。前几天到云南,有一个老渔民跟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了一定的季节湖边都是“白花花一片”,这是因为当地的各种鱼在下籽,但这样的景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还有,太湖的老渔民曾经对他说,七十年代他们抓鳜鱼,在水面上就能看见,当时太湖的透明度应该在一米左右。而今天的太湖透明度只剩20公分了,阳光已经透不下去了。
以上这些问题,都跟我们多年来的生态破坏有关。我们的很多河湖生态系统失衡了,一些关键的生物链条断掉了。
总之,水生态依然是一个突出的短板,“十四五”除了污染减排要继续,水生态的问题也要“往上走”。这方面,环境部提出了一个“12个字目标”,叫做“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通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
张波表示,“十四五”时期,要力争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哪怕是在局部,也要实现突破。
“当前突破就是大局,要为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他说。因此,2021年,环境部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水生态恢复、面源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03“碳减排将促使污水处理工艺发生革命性变化”
除了黑臭水体治理和水生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十四五”水污染防治工作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张波表示,影响至少有两大方面。
第一,减少耗能。
污染治理的过程本身也是耗能的,甚至消耗还比较大。污水处理厂有一个曝气的过程,垃圾还有一个焚烧的过程,这本身都是高耗能的,药剂的投放也是比较大的。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在污染治理的领域出现一些新工艺、新产品,减少其中的耗能,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
第二,促进再生水的循环利用,促进城市污泥的综合利用。
中国很多地方缺水,而污水治理达标后又白白排放掉了,非常可惜。如果把这些再生水循环利用起来,对每一个城市来讲就都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水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起来。
一方面,这样可以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碳的排放,因为这些水的回用就意味着处理过程的能耗、药耗省掉了。
张波表示,在自然状况下,我们人的排泄物、废水自然条件下是要回到农田的。但是,大城市建立之后,这些排泄物通过管网进入污水厂,用高耗能方式进行处理,处理完了之后送去焚烧厂焚烧,这显然是不太合理的。
因此,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也许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有一些地方会探索污泥回到农田去的路径。
“一旦再生水循环利用、污泥综合利用这些路径被打通之后,我想污染治理的工艺一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此我们充满着期待。”张波表示。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