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2日,在“2021(第六届)供水高峰论坛”的现场,E20供水研究中心高级行业分析师陈娅发布了《直饮水的模式实践与思考——小区管道直饮水专题报告》,并选取部分报告内容进行分享交流。以下为报告发布时的演讲内容整理:
图 E20供水研究中心高级行业分析师陈娅
是什么在推动优质水发展?
首先,是人民在优质水方面是有需求的,这也是最首要的原因。我们从净水器、包装水的销量增长当中就可以看到;其次,随着需求人群的逐渐增多,可能会涉及到公平性的问题,我们需要让越来越多有需求的人都可以享受到优质水服务;最后,是水资源层面。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有不同种类,有比较优质的水资源,也有相对普通的水资源。将不同的水源对应不同的制水工艺和终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优质水的核心是高品质,是对结果的描述词。只要到用户终端的水是优质的,它就符合优质水的概念。至于实现的过程,则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将其中一种最为理想的形式称之为“五优”,即优质水源、优质水厂、优质管网、优质龙头、优质服务,从而实现在原水、制水、输配、终端、服务五个环节的全流程优质供水。“五优”是比较理性化的状态,也是长期努力的目标。
什么是直饮水?
直饮水是优质水的一种表现形式。概括来说,直饮水是指以自来水或水源水为原水,经深度净化处理后,满足相关国家标准,可供直接饮用的水。相对其他形式的优质水而言,直饮水具有便利性、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具有随取随用、拥有较为专业的后期维护、无需包装、价格实惠等优势。综合来说,直饮水是我们比较好的选择之一。推广直饮水在一定程度而言,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高品质饮水的内在需要。
报告发布的背景与目的
(1)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需求是存在的,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想要用上直饮水。本报告希望能够给各地政府以及企业提供一些参考,进一步推动直饮水业务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十四五”时期,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直饮水则是供水服务中一种更高要求的体现形式,其发展顺应了时代趋势;
(3)目前的自来水的价格机制存在很多的痛点,导致很多供水企业水价倒挂严重,无法实现收支平衡。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在积极推进价格机制相关改革,但是短时间内水价机制还是较难有十分突破性的进展。129号文的相关规定也允许延伸服务收取合理费用,而直饮水在大部分地区被划分在延伸服务的范畴里。
综上,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开展直饮水业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配合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开展直饮水业务能够帮助供水企业寻找新的收入来源,让企业运行得更加良好。E20供水研究中心之前也做了相关调研,很多供水企业确实也有这方面的想法。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宏观背景方面,简析“十四五”时期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直饮水的市场机遇分析;(2)水质标准与技术规程方面,进行标准分析以及标准间的对比;(3)直饮水模式方面,分析常见模式的优劣势,具体解析小区管道直饮水模式,如开展形式、供水企业参与程度、建设与运营成本、价格标准等以及存在的问题;(4)在案例分享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供水企业(包头、济南)与设备商(源洁水务)案例;(5)在趋势方面,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随后,陈娅选取了少部分报告内容,在论坛上进行分享:
常见直饮水模式
图 常见的直饮水模式优缺点分析
常见的直饮水模式主要分为六种,分别为全城水龙头直饮、小区管道分质直饮水、高标准二次供水、社区自助直饮水站、公共区域直饮点、家用终端净水器。其中和供水企业比较相关的是前四种,后两种更多是设备商在参与。每一个地方在经济条件、社会背景、水资源禀赋、用户用水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综合来看,小区管道分质直饮水是目前适用于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直饮水模式,虽然相较于全程水龙头直饮来说,在用户范围和用水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很多地区目前不具备全面推进水龙头直饮的能力。就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供水企业也是倾向于用小区管道分质直饮水的形式去推广直饮水业务。
小区管道直饮水的展开形式分为三种:单点式、片状式和全市普及。具体区别见下图:
图 小区管道直饮水的开展形式
供水企业的参与程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程参与,另外一种是仅参与建设环节。建设成本主要分为管材及附件、安装施工费、水处理设备及水表三大部分。其中,管材及附件成本和安装施工费成本比重较大,在七八成左右;水处理设备及水表的成本占两三成。
小区管道直饮水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在试点时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推动试点项目顺利落地,并在模式较为成熟后,选取适当的时机,及时出台更具有针对性政策和标准类文件,以全力推进全区域的直饮水工作的开展;
第二, 资金筹集机制不完善。随着小区管道直饮水逐渐规模化,各方的资金分配比例如何合理确定将变得愈发重要,尤其对于既有小区而言,用户出资的难度较大,如全部由企业承担建设费用,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还需探索更具有可行性的资金筹集模式,多方共担;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