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薛涛:碳减排三角下,地方水务集团的应对策略思考

时间:2022-11-14 10:1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毛茂乔整理

评论(

  结合对行业的深入观察和理解,E20研究院认为碳减排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考量:政策强度、跟踪评价、国际认可。三个维度必须同时满足,某个领域的碳减排工作才能有效推动;如果三角缺一甚至缺二,就会造成碳减排推进过程缓慢,这也正是当前很多细分领域面临困境的原因。其一,政策强度,只有当政策的发起方以及政策规定本身足够严格、清晰的时候,碳减排才有充分的约束力;其二,跟踪评价,比如,业内有一个一直在讨论的话题,说污泥做成肥料回归土壤应该能实现碳减排,因为理论上土壤的有机质得到了增加,植物也获得了养分,但其实整个过程涉及很多的细分领域和不同的学科,目前尚未开发出相应的碳核算的方法学,给跟踪评价带来了困难;其三,国际认可,像过去CDM机制很火的时候,当时国内很多有碳交易价格的产品在国际上都能得到快速推进,所以,如果我们自己开发的技术和模式在国际上没有成为主流,就会限制它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

  碳减排三角的思路在珠海水控集团王杭州总的发言中也有所呼应(相关阅读:请到中国水网查看:“双碳”背景下,供水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对于供水行业来说,安全一定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是和污水处理等其他行业不一样的地方,任何碳减排路径的引入,不能对供水安全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其次,简单,管理、评估、或者选择技术方向的选择上相对简易、明了;再次,能实现较好的减碳效果。显然,在当前的条件下,三者同时达到非常困难。例如,现在很多在设备选型时倾向于选择流量和扬程偏大的水泵,用这个三角就能很好的解释原因,一方面基于对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采购流程相对简单,由此带来了对低碳的牺牲。如果既要安全、又要减排,那它的管理一定是复杂的。因此,想要同时实现“安全-简单-减排”三角,还需要从系统的升级、管理的迭代、智能的应用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下面,我们展开探讨一下碳减排三角在供水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面临的挑战,对应三角中“两两交集,但另一要素无法满足”的情形。

1668393320439565.png

  首先,碳排放计算规则不统一。当前,大多数中国碳排放数据库只统计了CO2排放量,没有包括CH4、N2O、氟化气体,使得碳排放的计算并不全面。同时,碳排放的测算方法有很多种,①全生命周期评价法、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IPCC)指南;③CDM机制;④平衡法……每种方法各有优劣。因此,全行业、每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量究竟有多少,每个研究机构的测算都不尽相同,而这些底层的数据不详和测算逻辑不清、边界不明,制约了碳指标的形成和交易,使碳减排变成了“镜花水月”。

1668393352198080.png

  其次,碳交易目前处于相对受限的状态。一方面,很多供水(以及水务环保)业务中单体项目的碳排放量太小、太分散,碳交易的开发收益较低,对应的程序却相对繁琐,折算下来碳交易的成本较高,导致市场上缺乏快速推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当前的碳交易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存在领域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现象,也就限制了交易的范围和规模。例如,不同地区被纳入控排名单的供水企业,它们碳排放配额的算法不同,图中以上海和武汉为例进行说明。此外,碳排放和碳交易的定价机制还不完善。在起始阶段,大家都认为应该是免费的配额发放给企业,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减碳的深入,当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健全之后,可能会走向竞拍的模式。当然,这些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1668393378965883.png

  第三,现有降碳政策的力度还不充足,没有形成刚性的要求和约束。展开来说,目前的各项政策并未对碳排放量进行限制,或者给出直接的减碳指标,比如近期下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标〔2022〕53号),对于供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目标任务均是通过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减少浪费、提升资源重复利用率的角度来体现的,还未转化成对减碳的强制性要求,也没有对技术方向的选择提供一些指引和参考。预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让政策制定者接收到产业的反馈。随着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的有序推动,水务环保产业的碳减排也将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水务环保单体项目的碳排放量虽小,但项目数量多,加起来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适合政府有关部门从整体层面对行业制定统一的监管要求,对其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进行约束,以加速推动本行业碳减排的落地进程。

  03控碳路径与措施详解

1668393416446945.png

  E20供水研究中心认为,从逻辑上分析,企业控碳的路径不外乎2×2四种,首先第一层,两种选择:降低碳排放或者提升碳吸收,再分别演化出第二层:①提效节能减排、②改变能源结构、③生态固碳、④技术吸收四种方式。在落地实践中,企业控碳需要找到“突破点”和“切入点”,而现有的能源结构变化需要时间的积累,这就决定了“提效节能减排”是企业控碳最常见、最容易实现、最立竿见影的方式。但也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行业特性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达成最优的投入产出比。近些年,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性不断增加,相信在未来,随着清洁能源面临的挑战(公共管理、自然条件、发电规模、并网成本等)逐步被解决,能源结构变革对控碳的贡献度会大幅提升。生态固碳方面,森林碳汇对于碳排放总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好比“杯水车薪”,目前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而海洋碳汇,人类对它的认知还比较有限。技术固碳方面,比如碳捕获、封存技术(CCS)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都还有各自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发和孵化。

  回到开篇威立雅零碳供水的案例,其实就是通过前三条路径实现的:降低能耗药耗、清洁能源替代、植树造林补充。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