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21年(第十九届)水业战略论坛在北京举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客座教授薛涛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三大关系预判“十四五”,从“污水资源化”文件说开去》的主题发言。本文用一万四千字详细记录了薛涛五十分钟的发言内容精华,以供读者阅读。
三分钟要览速读
一、市场分析中,数据与认知同样重要
为什么即便有很详细完善的数据演算分析,很多咨询公司为企业制定的战略报告最终无法落地?根据E20研究院常年为企业服务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市场研究与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中,数据和认知犹如太极的阴阳,同样重要。如何对制约政策落地的行业生态底层逻辑获得认知,本次报告以PPP和污水资源化文件为例做个推演。
二、 既要尊重政策的威严,也要敬畏市场的力量
按我们对PPP内在商业逻辑的认知重新整理分析的数据,预判和验证了PPP这七年的波折背后的三大关系的力量,包括当前各地出现的较高的不合规比例。这也正说明不能简单将每一份中央文件作为圣旨的原因,认知的核心恰在如何尽量精准地对政策的威严和市场的力量中建立辩证。
三、分析中央文件的四大维度
基于央地、部委、所有制三大关系来分析政策,具体可以分如下步骤:第一是识别政策的发起部委,这涉及到不同部委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力和具体手段;第二是多文件交叉演算。每项政策所产生的作用,要与其他文件进行交叉演算、对比、研究才能有全面认知;第三是区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第四是了解“底数不清”的三大表现:包括本底值的底数不清;本底值的定义不清;本底值的效用不清。
四、污水资源化文件带来的所谓“千亿市场”或被高估
近期发布的污水资源化文件受到行业热议,对市场的效力大部分分析师都做了过于乐观的判断。用上述分析政策及市场的逻辑来分析当前近期发布“污水资源化”文件。虽然文件中提出了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和35%硬性指标要求,但以该指标要求做数据推演的基础却面临前述的本底值不清晰的三种表现。
五、“双城”反差之再生水核算之辨—本底底数不清的陷阱
从缺水程度来看,北京和上海同属于极度缺水的城市。但从再生水利用率而言,北京目前已经达到了59.6%,而上海0%。而北京再生水利用方向上,河道补水占比高达90%以上。从目前再生水利用方向来看,主要包括:居民冲厕、园林绿地灌溉、道路冲洗/消防、生态补水/景观用水以及工业回用等。不同的回用方向所需要的设施条件及付费来源不同,这也造成了当前再生水统计口径上存在模糊地带。总体而言,居民和工业用再生水需要管网以及有明确的价费机制保障,计入再生水几乎不存在疑问;而河道补水/景观用水却在统计口径上有较大的灰色空间。另外,由于水利部对各地水资源总量的限制,以及对南水北调资源获取额度的考虑,各地的再生水使用率统计数字很可能是多方因素权衡下所呈现的人为可控的结果。这也正说明了当前再生水本底值本底不清的现状。
六、“双城”反差之再生水定义之思
对比北京将近60%的再生水利用率,同为极度缺水地区的上海再生水利用率为0%。这与再生水统计为生态用水所需要的满足的三大限制条件不无关系,因此对于上海这样濒临“大江大河“或濒海的城市,无论污水处理的标准有多高,排放的污水不易大量被核算成再生水利用。所以,推动上海再生水利用率的提高,无法参照北京的情况在生态补水上多做文章,而需要在工业或居民端用力。
七、“双城”反差之不一样的“缺水”—本底定义不清的陷阱
既然各地的再生水回用率的数据本底不够清晰准确的作为商机判断,我们转而进一步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所体现的不同地区缺水的情况来分析不同地区的商机。这又涉及到“水资源总量”的概念的本底定义不清的陷阱,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总量是用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总量来计算,即所谓的“一手水”,而来自其他地区的过境水资源并不计算在范围之内。因此,对于同样是极度缺水的北京和上海,实际上的缺水状况却大相径庭。北京属于真正缺水的地区,长期以来只能靠过度使用地下水来支撑地区水资源需求,因此在再生水利用上也更为急迫。而上海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空间比北京要宽松得多,对于再生水利用的被迫性自然也低得多。
八、断面考核仍是“十四五”投资的驱动因素并综合评价本文件对各种技术的影响
由上所示,环保部断面考核仍是地方市政水务领域投资的主要压力,“十四五”期间,国控考核断面的数量将从“十三五”的2050个增加到3646个。就污水资源化文件给企业的带来市场机会而言,文件并未导向污水处理厂大规模提标、管网维护等方面并未过多提及,文件中明确湿地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新增机会,而小区中水回用商业机会减少。
九、用五个指标评价再生水的商业性机会—摸清本底值的效用
产业承载力、供水价格、水资源短缺程度、水资源紧缺类型、设施布局、主体博弈等五大指标影响再生水的商业机会。就再生水应用方向的难易程度而言,居民用水中使用再生水非常难;相比之下园林绿化、道路冲洗/消防相对容易;生态补水最最为简单,而工业上利用再生,在产业承载力较强的情况下,也较为容易。但不同的使用方向上对于技术的需求不同。另外,对于工业领域,供水价格较高的地区,对再生水利用也是利好。
十、“双重压力”倒逼工业企业节水及水源替代
污水资源化文件运用于工业领域的商业模式将更加直接,在“用水定额”及“取水许可”的双重压力倒逼下,高耗水行业(尤其是缺水地区)或将有很多的再生水利用的需求。典型的包括煤炭开采中的矿井水的循环再生利用,钢铁行业的废水循环及再生利用,以及焦化行业的废水零排放等。未来企业在治理相关行业废水时,不仅要考虑“治污”的问题,更重要的要从水资源循环利用及零排放的角度来达到节水的目的,这对当前治理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也是未来市场机会之所在。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对于高品质再生水的需求,也是当前污水资源化应用的重要方向,值得关注。
十一、一年的行业数据观察略概
和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水务PPP和非PPP特许经营项目总体情况保持稳定。从项目数量看,市政污水在库的项目占比在缩小;从按投资额看,2020年水环境类项目的规模占比较大。51%的水环境项目都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上,长江生态集团在中游地区的水环境项目上占据绝对优势。除此以外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更多的建筑型央企和平台型国企担任水环境EPCO项目的牵头方。
开场:数据与认识如太极的阴阳,对于市场研究分析同样重要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从去年至今,E20收到很多公司的邀请,或者希望我们去为他们在“十四五”的战略发展提出意见的,或者是希望我们去为他们做战略咨询。作为一个服务于圈层企业的研究机构,E20研究院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智库,努力去制作发布行业研究报告,分享给圈层企业高管和大企业战略部。所以面对这些要求,我们常自顾不暇。我们一年只能接3-4个类似的项目,比如去年的长江生态、海峡环保、广环投和天津创业的项目,也和代维昭合作了瀚蓝、深高速等的咨询项目。当面对更多圈层企业希望我们能够参与到他们的战略规划的需求时,我们往往选择对咨询报告提意见的方式来参与,比如光我去年就看过7-8个企业“十四五”战略规划的本子。在阅读这些报告时,我有一个很强的感受,现在的咨询公司,也包括金融机构的券商在研究投入的时间和深度上比几年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工具运用纯熟、逻辑缜密也注重格式,并做了大量的数据推演和分析。说到数据,在之前我也曾发布过一个一小时的视频(推荐阅读:薛涛:一个上岸咨询人的启示),谈到如何做战略咨询时我也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但是回到我所看过的7、8份战略规划报告,虽然形式上很不错,也有大量的数据分析,但其中大约有70%其实并没有能反映未来五年行业生态的情况,自然也就无法为企业提供真正能落地的战略路径。可见,除了数据之外,研究者对于一个行业的内在真相的认知同样十分重要。
如何解释在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中,数据和认知两者就如太极的阴阳,同样重要呢?我将用这个报告的拆解分析为例,与大家分享E20是如何努力去分析中国的环保市场,尽量准确预判这个行业发生的变化来为圈层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个例子可以用过去五年的PPP为例,很好的说明了开始做数据的推演之前,对这个行业真实生态的认知甚至比获得数据还重要。右上角这张图发布在2016年10月份在财政部PPP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推荐阅读:薛涛:环保PPP年度盘点,分类后的顶层思考与产业变局),是我们对PPP商业模式所建立的认知。在第二年年初,当面对上千个当年的成交记录数据的时候,如果不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不会作出左上角这两张图。图表发布在2017年十五届水业战略论坛(推荐阅读:薛涛演讲实录:PPP万余大数据揭秘PFI影响下水务市场大变局),也就是四年前。
在这张图上明确看到,虽然在BOT特许经营这种项目上,北控、首创等A方阵公司依然占据优势的地位。但是在水环境这类项目上,大量的园林企业、施工企业和建筑型企业都已经平分秋色。因为同样叫PPP,水环境的PPP和污水厂的PPP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按照财政部官方的三分类,如何就PPP交易数据做分析都无法预判在17年9月份开始的PPP整顿风暴,以及随后的2018年的东方园林的财务危机。
经过了四年以后,左下角的图,在这个游戏规则的认知下进一步推演市场的金融环境、政府偏好、企业实力等方面,包括尤其是不同的商业模式下,企业的类型决定了它们群体的此消彼涨。2020年我们看这个数据很明显,平台型国企在水环境中间进一步上升,园林公司被国有化。我们的A方阵占比依然是下降的。
这是2016年-2020年整个PPP合规(即严格按照财政部相关要求并入库)的一个统计情况,我们在固废论坛发过固废那部分并做了详细的解释(推荐阅读:薛涛:“十四五”固废行业规划与产业趋势前瞻),据我们走访观察,由于各种整顿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对狭义的规制范围内的PPP感到疲惫,各地的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在强大的融资需求下,三者合力,在市场化程序上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异变,中央部委看来很难扭转。这也说明,在未来构建我们的商业模式中,不能把简单的一个中央的文件当做圣旨,如果每一份都当做圣旨,你们在市场上是寸步难行的。
这个表格里的数据到底体现的是什么呢?从水上来说,污水的BOT如果按照我们财政部的相关文件,应该是100%都属于PPP项目。在这五年里据我们统计,合计有58.50%的污水处理厂的BOT市场化项目不在财政部PPP库里。更严重的是垃圾焚烧的 67.50%,为什么这些项目不在库,不符合财政部文件的要求,但是却是可以仅用特许经营融资获得银行认可而完成整个项目融资?同时,对比而言,金融机构却不敢把一分钱放给不严格合规的河道治理PPP,这都是不同类型PPP背后的商业模式带来的。
因此,当我们面对大量中央文件,想要分析好这些文件,最更重要的是首先明了市场的底层逻辑,这也就是我在去年固废论坛上说的,我们既要尊重政策的威严,又要敬畏市场的力量。如果你连一个政策都不看,做环保就如同盲人在原野中行走,但如果不能了解市场的力量是如何博弈的,拿到这些文件也不能推演出对企业制定战略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用四大维度分析中央文件
比如,回到今天的主题,在污水资源化文件在几个月前出台以后,我们看到很多金融机构及其他一些作者的分析及投稿,都对于文件产生的影响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很多也做了详细的数据推演。那么,我们怎么看这样的文件?它的效力几何?
首先我们再次回顾下上次固废论坛我所分享的分析中央文件的四大维度:
第一是发起部委。基于三大关系所揭示的中国特有体制下,不同的部委对地方政府控制力有不同的手段,有胡萝卜、大棒的会有效,有的则相对无效(推荐阅读:薛涛:中国特色三大关系决定PPP国情)。对于所有的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我们首先是定位本文件发起的部委。
以“水十条”为例,大家一提到“水十条”就立马联想到黑臭水体治理,但实际上水十条中还提到了海水淡化、降低供水产销差等,但五年来没有哪一条比黑臭水体治理对地方政府更管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水十条”的发起部委是环保部;第二,在会签中各部委会加入各自的东西,但那些部委对地方政府控制手段有重有轻。而“水十条”中对黑臭水体治理为什么对地方政府最有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督查。
张总工(张波,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在生态环境部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到,下一步水体治理的方向是水生态的要求,同时村镇黑臭水体也将要纳入督查范围。另外,当前碳排放受到大家的重视,一方面是习总书记多次提到“碳达峰”、“碳中和”,另一方面就是生态环境部部长随即也提出了要讲碳排放纳入环保督查范围。
在督察的雷霆之鞭下,水十条里的黑臭水体治理必然会成为地方政府在采购中的优先考虑要素,并带来了近年来几万亿的市场需求爆发。因此,结合三大关系中的央地关系和部委关系的启示,在分析中央文件中一定要首先关注发起的部委。那么,污水资源化文件的发起部委是谁?水利部。所以为了加强对水资源的认知,我们邀请了熟悉水利部政策的韩教授来论坛给大家介绍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情况。
第二是多文件交叉演算。前面提到,每个政策由一个部委发起,到中间来回会签时,会有各部委之间大量的磋商和碰撞。同时,每个部委都会有自己主导发起的其他文件。因此,想要评判一项政策对行业的总体影响,还需要与其他文件进行交叉演算。比如(下图中)左边的文件及右边“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方向,有很多是相互交叉的,只有将这些文件反复研究、比对、演算,才能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第三是区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我们之前“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约束性指标,基本上都完成了,这是我们制度的力量。而预期性指标为未来指明一个方面,在未来有可能落地为约束性指标。
第四点了解“底数不清”有三大表现。更重要,4月1日,上午唐建国老师就提到我们管网底数不清(推荐阅读:唐建国:对比德国排水管道建设,促进我国排水事业的发展)。但实际上,我们哪个细分领域有底数是清楚的呢?无论是水务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存在着本底值可靠性的问题,本底值可靠性在战略咨询中会有三大问题,一是本底值的底数不清,这个很常见,包括污泥处理率等数据以及唐老师所说的污水处理率等;二是本底值的定义不清,定义不清不是说政府部门不清楚,而是很多战略研究人员对于所定义的具体是什么不知道,用什么计算出来的不知道,所以产生演算中的误判。三是本底值的运用不清。这三个“不清”在后面都会介绍。
污水资源化文件初步分析:千亿级市场还是虚晃一枪?二维法是否能揭示真相
所以,以污水资源化文件为例,首先看污水资源化文件中一些硬性的要求: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京津冀地区达到35%,第二重点推进领域包括城镇污水资源化、工业废水资源化以及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而E20关心的是在这样的政策出台后,我们的圈层企业及其战略部门所关心的方向,我们的研究也是紧密围绕着这些方向来进行研究。我们不太研究南水北调调多少水,谁来修水渠和水库,因为我们的圈层中没有这样的企业。我们更关心的是PPT右边,一是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涉及提标的大量的技术型企业有多大的利好;分散式的污水处理技术也包括快速净化,有多大利好;湿地净化又如何来看;工业废水治理在这样的政策下如何落实;还有高品质再生水、管网提升等。当然也包括对A方阵的思考,在这样的文件下,我们会产生什么新的投资运营机会。因为对A方阵而言,一定是以投资作为其核心能力,无论它在轻重之间如何转换,投资永远是A方阵企业相对其他企业最长的长板。
我们在一般的推演中就得到这张图(上图),污水资源化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量,我们预计2020年有657亿立方米,到2025年将达到861亿立方米,而再生水利用量根据年鉴数据以及污水资源化文件中的要求进行的推算预测,到2025年,再生水的利用量可能达到215~430亿吨的水平。那为了这样一个目标,一定会有大量提标改造和大量的膜利用的空间,然而是不是这样的呢?一般的分析师会进入下一个环节,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来分析当前每个省的再生水利用率,按照缺水城市要求达到25%,为了更精确计算,我们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量作为分母进行测算,就可以从下图中明确的看到,哪些省已经达到、哪些省还没有达到。当然,以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为分母进行计算,得到的值会比一些机构和分析人员发布的值要高一些。我们看到,已经有不少省份完成了任务。
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分析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用每个省的人均水资源量来分析各省发缺水情况,并以此匹配出极度缺水、重度缺水的省市,从而推算这些缺水省市的再生水需求空间。
当然,我们尝试通过二维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这样的匹配和计算,能够更加一目了然的看到缺水及再生水利用情况双重因素下未来的市场空间。横轴是再生水利用率(%),纵轴是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从直观上来理解,人均水资源少以及再生水利用率低的地区应该是提标改造以及再生水投资最大的机会区。这之中包含两个区域,一个是红色部分25%的要求以及黄色部分35%的要求。然而,这样的推演有是否正确呢?
从X轴分析污水资源化文件:双城记巨大反差之题眼--“算得多还是算的少”
我们注意到,从数据上来看,上海属于极度缺水的地区,但同时上海的再生水利用率为0%。而同为极度缺水城市,北京的再生水利用率已经达到59.6%。在这种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北京没有机会了,而上海还有大量的空间呢?而在提标上,北京已经基本做满了,上海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呢?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先着重从上图的X轴“再生水利用率”这个数据分析来破题。首先来看北京的再生水利用率是如何构成的,从图中来看,河道补水占比最高,达到90%以上,而其他工业、居民家庭、环卫绿化占比相对较少,到服务业和建筑业等的比例都相当低。在北京再生水利用率中,除了左图中所看到的再生水利用情况以外,在供水来源中,也有再生水使用量的数据,11.5万吨,占比27.6%左右,近年来缓慢增长。
考虑到污水资源化文件是水利部发起的,因此,面对诸多疑问,我们去拜访了中国水科院、北京水科院、北京自来水公司、排水集团等相关的研究单位及企业,从中得到一句话发人思考:“北京的再生水不能算太多,因为算得多了,南水北调给我们的水就得少了”。大家想一想这句话背后有两层含义:
一是水资源的总量在水利部的管理下是有封顶的,北京市的总量就是40亿吨左右,如果把再生水核算得高了,南水北调的水就要给其他地方使用了。这是否合理呢?就水资源总体管控而言是合理的,水是比其他任何资源都珍贵的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某个城市排出的污水当然也被认定为是一种资源。但是这样一种对水资源的管控模式对鼓励再生水并不算友好,区域内用的再生水越多,那么就会挤占总的用水指标,导致分到的新水配额可能就越少,在北方的缺水地区尤其如此。
其次,在这背后我们还能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一个地方的再生水利用率可以算得多也可以算得少,为什么可以算又可以不算呢?这就是理解这个文件中最主要的“题眼”。
下图分析的再生水回用的方向大致有以下几种,包括园林灌溉、生态补水/景观用水以及工业回用等,第二列是用于不同方向的水质标准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还要看各种不同应用方向上所需要的设施条件,比如是需要入户管网还是通过取水井。据调研了解,北京目前花坛里用的浇灌水基本上都是自来水,今年之后,北京要投资将园林用水全面换成再生水,这个投资量是非常大的。相比而言道路冲洗用环卫车取水的形式在再生水利用上相对要容易一些。有管道输送和其他明确可计量而取用的再生水肯定要被统计在再生水利用率中,同时另外一个重要的确定标准即是否有付费来源,有额外付费的用途当然应明确定义为再生水利用。比如北京,目前居民用中水的价格仍然是1元/立方米,在一些通有再生水管网的小区可以直接购买,除此之外,工业也是有直接付费来源的。除了这两个方向的付费来源很明确,由此必然被统计为再生水利用率内;而其他的再生水本质上都是政府付费,只不过通过不同的途径将款项拨到相关的机构,这是导致某种应用(如景观用水)是否应统计在再生水利用率内当前存在可操作空间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再生水利用率这个统计口径在各地的不统一,其实是我国央地关系的一个缩影,由于国家不同部委政策之间的冲突,以及地方对于政策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所以各地执行政策的理解角度和力度均有不同。这就是在政策分析中不能把所有的中央文件当成“圣旨”做简单粗暴的推演的原因。市场上很多东西在底层逻辑上是灰度的,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现实中存在大量不完全合规但是可以操作的PPP项目。而再生水如何定义本身也是一个灰度概念。在实际应用领域上,如果有管道输送设施,或者可以计量和收费,相对可以比较肯定的的可以计量为再生水,比如在居民和工业上的中水利用。而再略微往下再弱一层,则如园林用水、环卫清扫用水等,总体也可以归为再生水。但如果继续再弱一层,是河道生态补水和景观用水,在统计角度是有较大的操作空间的,“北京的再生水不能算太多,因为算得多了,南水北调给我们的水就得少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表明了再生水在统计上也存在着一个灰度的现象,如下图所示,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本底不清的第一个类型,底数不清。
污水资源化文件X轴分析:双城记巨大反差之源--再生水定义
下面让我们尝试来理解上海目前再生水利用率为0%的背后,如果要在上海提升再生水回用率,恐怕和北京那种可算可不算的情况并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太可能在EXCEL里略做改动就可以做到的。当我们去搜寻来自水利口的资料中可以发现,作为再生水统计为生态用水的定义基础的环境用水需水量(主要是河水生态需水量)的计算包括维持河湖生态系统、河湖水质、河湖景观功能三者最大需水量为河湖生态需水量。对于上海那种水量充足的“大江大河”,并不需要处理达到生态补水要求的污水来满足以上三个功能。因此,如果把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到长江基本上是不能算成再生水的,无论标准有多高,同理,排海的污水厂出水也无法计算为生态用水。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来看上海的用水情况,跟北京对比可以发现,居民用水均在持续提高,而上海的工业用水也在持续提高,而生态环境用水在上海就很少。如果要在上海推动再生水回用率的提高,主要途径可能难以大规模借力生态补水,需要在工业或居民端用力;而之前数年拉动上海在水务方面的投资的政策,却又是部分贡献来自生态补水的断面水质不断改善的需求。可见,通过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知道,如果仅仅用再生水利用率来测算地方政府水务提标或其他建设投资,这个推演基础存在底层逻辑不清晰的情况,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对市场底层逻辑的认知和数据同样重要,甚至前者更重要。
而在去年水业战略论坛上我们也提到,到目前为止,对于地方政府在财政紧张的状况下,最有动力被迫花钱的地方还是来自环保部门的督查。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的环境监测规划中,国控断面将从2050个提高到3646个。监测断面的增加,必然会驱动地方政府去投资,去保证水质断面的达标。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地图上看到,颜色越深的地方,断面增加的比例越高,从而项目机会也就越多。
从污水资源化相关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驱动地方政府来做排水设施的改造投资的因素,更多还是来自于我们的断面考核。这也印证了地表水断面在“十四五”中的一些要求提升,劣五类水体要从千分之六到基本消除。3月31日,张司长讲话中间也有类似的信息,相信会给断面考核保障的相关项目带来更多的机会。
污水资源化文件X轴分析运用于市政领域的效用结论和一些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综上来看,从排水的角度,这个文件并未明确导向大规模的提标。4月1日上午各位专家包括王家卓,唐建国,还有3月31日的王洪臣老师(推荐阅读:王洪臣:总量达1000亿吨,污水资源化的重点方向在哪?灌溉!)都谈到了,在我们城市断面水质标准倒逼的情况下,我们更关心的是厂网河系统,更关心的是初期雨水处理以及一些分散的处理等等,而不是简单导向污水处理厂的进一步大规模提标,当然该提标的地方也还会有项目。另外,管网的维护,在这个文件中间提的不是太多,文件明确提到的是湿地和分散式的污水处理的新增机会。对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方面,这几年会产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比如3×N的购买服务和广泛用于CSO控制等等,很多企业都在做,也有很好的发展。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信息就是,根据文件,在小区做中水回用的商业机会是减少的,这是我们对几个市政领域污水处理技术在这个文件中的商业机会的判断。
我们看到论坛里不少污水提标或分散式污水方面涌现出来的新技术的发言,我也总结一下,他们在竞争中基本上在这“不可能”三圈中找到自己最优的位置:第一是足够集约、占地小;第二是投资足够小;第三是所谓低碳或者低能耗、低物耗。最优秀的企业如果能站在三个圈的中间,就是无敌的,但大部分企业只能做到两项,而在剩余一项上是短板,因此企业需要找到适合技术应用的场景去发挥长板,这是我们对这几年技术性企业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另外,还有以下这张图(下图)补充到我们的技术或是污水资源化的分析中,这也是3月31日,王凯军老师发言中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的一个热点(推荐阅读:王凯军:环保产业是下一个“无碳”燃料技术的主角)。我们统计了当下污水处理厂情况的分析,其中全地下占比76%,半地下占比24%,处理工艺上包括A2/O占比大概42%、MBR占比53%,右边是一些参与的企业,这个数据也分享给大家。
再从Y轴解析污水资源化文件:还是在双城记里找线头
说完了X轴,我们知道了污水资源化再生水利用率考核上是非常复杂的,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新的再生水利用率考核的计算方法和考核指标,我们还要等进一步的文件出台,再看有什么样的影响。既然本底值不清的情况在再生水利用率考核方面也是十分严重,导致无法凭借年鉴数据做简单推演分析,那么我们尝试换一个角度,重点看前述二维图的Y轴,即主要分析人均水资源量给再生水利用带来的压力和机会。如果一个地方非常缺水,那么从需求本身来看就一定会有再生水利用的空间。这可以做出另一个二维图如下来看。这张图的Y轴依然是缺不缺水,而X轴是看有没有钱。既缺水又有钱,一定是再生水利用商机最大的地域。从这张图上我们找到了最缺水和最有钱的两个城市,那就是北京和上海。那么我们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北京和上海是两个完全不同缺水类型的城市,却几乎在出现在同一个区域?
这里就涉及到前述的本底值不清的第二类情况:对“水资源总量”定义不清楚的问题:我们通常“以为”一个地区所拥有的水资源,就是这个地区能用到的所有的水,包括了所有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源等等。那么,按这个感觉,上海好像不应该缺水,而是北京应该缺水,但下面这张水资源地图上,上海和北京却是一样的颜色。江苏和河北的情况能一样么?我们觉得也应该不一样。什么是缺水?极度缺水、重度缺水是怎么定义的?在下图的右下角已经说了,地区水资源总量是在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总量,所以我们说的缺水不缺水是指的一个地区是否缺在本地区所获得的“一手水”,而来自其他地区的过境水是不在计算范围之内的。比如上海和北京,都叫极度缺水,但缺水的情况是不同的,这两个城市要有不同的分析。
我们再用一次二维法:以本地水资源的缺和不缺,以及过境水资源的缺和不缺,分四种情况:1. 无论一手水还是过境水,什么都缺的,比如北京,啥都没有,所以即便有南水北调,所有的水还是要吃干榨净来用;2.也有本地水资源不缺,不需要用到太多过境水资源的,但是本地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属于水质型缺水的,比如云南。3.也有本地水资源缺乏,但有过境水资源的,再可以分为上海这样的水质型缺水,或者过境水资源并不让用的政策型缺水的地区。4. 以及像广西这样,本地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都不缺,并且水质较好的省份。所以进一步我们又分为右边金字塔中的这四类情况,有完全不缺水的、有水但有被行政力量限制或不让用的——这会对再生水的利用产生利好、以及完全无水可用的。当一个地区无水可用,为了满足本地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就会大量的开产不可再生的地下水来使用,但是由于其不可持续,地下漏斗区将逐步扩大,使得再生水利用的商机总归将逐步来到。
所以从北京的供水来源分布来看,即便我们的漏斗区这么严重,北京市地下水的开采量在2019年才略微降低,但依然占到我们整个北京市用水的36.9%,这个是非常可怕的。在供水的量中,我们的再生水使用比例略微上升,南水北调的水量也不再上升了,2018年达到9.3以后,2019年为8.1。我们再看下用水的情况,环境用水的量逐年增加了,有相当一批再生水,即污水厂的排水被统计为再生水用于环境用水,因为在北京除了专门用原水为了保障饮用的水,没有哪条河道有新鲜的一手水,大部分河道中流动的都是污水厂的出水,这就是北京的基本情况。
上海则是另外一种类型,有大量过境水,但它是属于水质性的缺水。上海的供水来源非常典型,它没有本地的一手水,99.9%都来自于河道(过境水)。上海市只是选择把自来水的取水口从黄浦江的下游搬到了黄浦江和长江的上游,来解决他们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可见上海解决水问题的空间比北京要宽松的多,所以他们也不会去考虑使用地下水。
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上海的再生水的情况,也和北京有类似的地方。比如都会选择“一手”的来源自然的水首先用来保障居民用水,再生水多数也是用来替代工业用水。
污水资源化文件Y轴解析:再生水利用的商业逻辑决定其难与易
污水资源化的文件给不同城市带来的商机如何演算是非常复杂的,对此不能深入理解底层逻辑,则容易出现前述的本底不清的第三种类型,本底值效用不清楚的情况。简而言之,第一,工业,必然要考虑这个城市的承载力。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去推进,典型案例如亦庄的京东方,7元/吨的再生水的水价是能够支撑的住的,一个城市的产业的承载力上限非常的重要。第二,供水价,价格越高的地方,再生水价格市场化的可能性就越高。第三,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和紧缺的类型,以及设施布局,再生水的输送半径自然会影响其市场拓展的机会。还要考虑不同的主体,比如中央和地方政府,包括企业主体博弈的关系。
回到这张图,我们有五个评价的指标可以运用在再生水的商机分析上。比如在居民用水中推广再生水肯定是非常难的,但是在园林绿化中就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一些政府不同部门间的经费调整,以及克服利益上的重新分配的矛盾就可以了。类似的,对于道路冲洗和消防也算是容易的。生态补水中使用再生水也不是太难,当面对河道断面的持续改善的较大压力的时候,再生水的利用就不算难,面临的只是一个要不要核算为再生水的统计问题。在工业领域,由于管理上的单线条,在中国特殊的治理国情下,再加上如果该地区在工业发展比较好产业承载力较强的情况下,推广再生水利用也是相对容易的。同时,这两个“易”背后代表着不同的使用的方向它具体的技术需求是不一样的。
如果要驱动工业领域更好的应用再生水,跟本地的供水价格有很大关系。在此显示了一部分城市的供水价格,也显示出一手水的紧缺情况,比如北京和天津的供水价格高,也会给再生水带来较好的市场化的空间。
在中国特殊的两千年郡县制治理模式下,建国以来我们就建立了一种行政的力量来控制不同地区的用水额度,这个来自水利部的管理范畴,所以某地区有过境水再多也未必可用。因此,分析水资源管理制度就非常重要,决定了这个地方能够在未来几年获得水利部门批准多少用水的资格。比如,江苏2020用水总量限额是要比2019年的用水量低得多的,并且到2030年也不会有增加。北京会增加一部分,我相信和南水北调的西线和中线建设有关系。我们还有一些省份用水总量限额比实际用水量也是会有所下降,这些被行政的力量驱动,在水资源使用上有所约束的地方,自然也是会产生再生水利用的需求。
污水资源化文件Y轴解析:工业废水将成为主战场
而我们更关心的是工业领域比较简洁明确的博弈关系,“十四五”政府会“强制”工业更多的使用再生水,一方面是行政力量,一方面是价格因素。这也是当前很多企业,包括北控、首创都在关注的市场机会。跟北京和上海的情况类似,近几年全国用水总量总体保持平稳,而工业用水的量逐年缓慢下降。除了不断推进的零排放建设等工业废水的再生水利用以外,我们还会有什么新增机会呢?我们看到生活用水、人工生态补水量逐年上升,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再生水。除此之外我们在逐渐聚焦到工业,2015年~2020年,工业用水量每年下降的梯度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分析了污水资源化文件中对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要求以及当前企业关心的一些方向,文件中对于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这样两套体系的管理和规定有很多重叠和交叉的之处。而对园区和企业的管理是分属不同的部门,这样的文件中有些关键点,只要产业承载力足够的情况下,“十四五”会加速落地。另外,也有一些企业敏锐的洞察到一些延展的机会,如高新园高品质再生水利用,这在后面也会介绍到。
除此之外,我们也分析了大量的要求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节水的文件,在“用水定额”以及“取水许可”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以及行政手段上会推动大量非常规水源替代,在中国这个市场往往不是用价格来形成再生水利用市场,更可能直接就是行政手段调节。包括市政污水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等,而市政污水资源化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提高企业的用水循环,其中水利部在2019年发布了18项传统高耗水行业的用水定额,当然各地也会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情况制定相关行业的用水定额,这不仅促进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在企业用水循环中也带来工业污水近零排放的机会。
我们选取了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高耗水的行业,首先是煤炭行业,包括采煤区间的矿井水,选煤废水问题,以及后端延伸到煤化工领域的焦化、液化、气化废水回用的问题。在原煤产量总体稳定的情况下,矿井水循环利用对于黄河大保护以及很多地方的地下水采空区高度吻合,当几个管控力量重合时,这部分市场的释放就会提前到来。
矿井水目前的平均利用率是35%,“十四五”期间我们估计将达到600亿,科创板第一股南京万德斯在这方面领先,说明其很好的判断到了这个细分领域的趋势。
除此之外,在来看看钢铁行业的情况,钢铁行业中一项很重要的耗水来源就是焦化,我国焦炭消费结构中,85%的来源于钢铁行业。并且,26%的焦炭企业是钢焦联合企业,74%的是独立的焦化企业,而大部分焦化企业分布在煤炭或者钢铁的主产区。之前我们关注零排放主要是在煤制油、煤制气,最近我们去了宝武水务调研,他们做了两个焦炭的零排放项目,关键突破就是分盐。我们关注独立的焦化企业由于不能利用钢厂的渣来消纳浓水,在未来管控压力下,会出现更多的焦化的零排放的项目释放。
除了这个以外,这是钢铁其他领域的情况,在此就不赘述了。
钢铁的水系统,城市中水在水源中间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们看一下,领先的钢铁行业中水利用率在98%,吨钢的水消耗是2立方米每吨。但是我们看到还有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有差距,未来在钢铁行业还会有很多机会产生,比如首创股份就取得了突破。
目前的钢铁、电厂等等已经在用再生水的情况已经相当多了,未来还会有更高的比例。更多资料,会在我们今年发布的工业废水报告中详细进行分析。
另外要谈的是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对于高品质再生水的需求,这也是在污水资源化文件发布后,一些企业观察到的市场机会,对于芯片、精密仪器制造、航空新材料等行业,对于水的需求量以及水的品质要求比较高。结合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新技术园区及企业对于高品质再生水的需求也可能是污水资源化应用的重要方向。
工业园区的污水治理,论坛上E20研究院水业研究中心总监井媛媛做了E20研究院研究成果发布。详情请点击以下视频: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污水治理的情况、哪些地方的园区有更多的机会做中水回用将会进一步分析。
水务市场年度数据观察
后面通过年度数据观察来分析一些市场的机会。
左图是2020年水务PPP和非PPP特许经营项目的市场走势,右图为2019年和2020年的同期比较情况,总体情况保持稳定。
这是我们19年到20年对比不同类型的项目的变化。污水厂BOT类型的项目,总体来看,2020年少于2019年,所以在3月30日和3月29日天津张贵庄和津沽就知道90万吨水是多么珍贵(推荐阅读:46亿元!45万吨!祝贺葛洲坝集团中标津沽污水处理厂三期PPP项目;30亿!45万吨!祝贺中节能国祯等中标天津张贵庄污水项目)。非PPP特许经营类的污水处理项目的数量保持稳定,在库的项目占比在缩小。右边,按投资额进行制图,我们还是可以看到2020年水环境类项目的规模占比较大。
看下一张PPT,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今年来看,大量的水环境项目都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上,占比51%,其他地方都在减少。为什么?右图给了答案,这些项目主要是长江生态集团在推动的,他们在中游地区的水环境项目上占据绝对优势。
再往下,其他地方怎么做呢?左图表现了历年不同类型的水环境项目中标情况,2020年水环境EPCO项目比例进一步提高。水环境EPCO项目又传递出一个消息(右图),以前的EPCO项目牵头者是专业水务公司的地盘,但是2020年我们见到更多的建筑型央企和平台型国企担任牵头方,我们曾经觉得不够专业的公司过一两年也会迅速成长为行业内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
再往下看一张图(左图),市政污水处理厂BOT市场化数据,黄色线条代表市场化比例,左侧标尺代表市政污水处理厂到底多少在社会资本手里,又有多少控制在政府自己手里。右图是市政污水处理存量资产占比图,其中10%属于属地性上市公司,也就是我们说的B方阵;对于我们的CD方阵来讲,这些意味着你们不同性质甲方所占份额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张图就是赵主席谈到的国进民退(推荐阅读:赵华林:环保产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崛起的内在逻辑)。在2019年到2020年,国企所占比例又往上翘了一下,我们的民企又少了一点。
看2020年水业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中上市公司的水务市场表现,先从他们所占的总规模谈起,第一列和第二列分别代表水务总规模和市政供排水总规模;总体来看,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分庭抗礼。但是在新增规模上(第三列和第四列分别表示2020年水务新增总规模和2020年市政污水新增规模),上市公司在2020年占有绝对优势,未来这样的情况将会更加明显。右侧为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的上市公司在境内外的分布(右上图),上市公司(A股&港股)和非上市公司各占一半;上市时间(右下图;去除新加坡和停牌),2015年(含)以前上市的公司数量占四分之三,2015年以后的占四分之一。该部分将重点分析2015年(含)之前上市的水务企业财务状况。
备注:
1)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下同。
2)数据时间:2021年3月31日;在该日期后发布的年报数据,未在本文更新;下同。
3)有个别上市公司财报与其它上市公司不统一,为保持数据分析口径一致,本文分析时将该类上市公司从15家分析对象内暂时剔除。因此,该部分的分析样本为14家企业,下同。
4)2020年净资产数据被分为两种情况处理,对于已披露2020年数据的公司摘取年报数据,对于尚未披露数据的公司采用同期对比方法予以估算。
本次水业十大影响力评选我们纳入了三大财务指标,并称之为财务三力。第一是财务实力(净资产),这是入围的14家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这两年总体稳定,2016年到2017年受PPP影响,有很大的变化。从2015年34.5%同比增长率直接跌至2016年的18%左右,并在之后几年内保持在一个区间内变动。
备注:2020年净利润数据被分为两种情况处理,对于已披露2020年数据的公司摘取年报数据,对于尚未披露数据的公司采用同期叠加方法予以估算。
第二是财务能力的情况,主要看净利润指标。总体来看,净利润变动在曲折性的逐渐降低;利润率降低本质上可以归因于傅老师所提到的行业正在回归公共服务公益属性特质(推荐阅读:傅涛:高质量背景下的双百跨越)。
备注:2020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数据被分为两种情况处理,对于已披露2020年数据的公司摘取年报数据,对于尚未披露数据的公司采用同期对比方法予以估算。
第三点是财务活力,主要看经营活动现金流,代表企业的安全属性。我们又做了一个前年和去年的同比的比较,总体来看,2019年到2020年,又有略微的恶化。
备注:净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020年前三季度或半年度已公开数据;净利润为估算值。
我们又接着将所有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的上市公司分为十大影响力获奖企业和非获奖企业,并分别简称为十大影响力上市公司、其它非上市公司。通过对比十大影响力上市公司、其它非上市公司的财务三力(净资产、净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时发现,我们的十大影响力企业中的上市公司由于开拓市场时相对激进,而其它非上市公司多为属地性公司(13家中有7家属地性公司)相对保守,在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上,十大影响力企业的上市公司不占优势。
我们再看一下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的规模占比(左图),占整个盘子的51%,其中十大影响力企业又占据其中四分之一强,右上是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市场化市政污水规模对比(按已运营规模),十大影响力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将我们的北控、首创对比其他21家企业的市政污水处理能力(右下图),北控首创这两家加起来占40%。
备注:
1)时间:截至2021年底,下同。
2)规模类来自2020年水业企业评选、E20研究院数据中心数据库、E标通,如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数据不一致,请以公开披露数据为准;下同。
这是大家很关注的,就是我们水务的总规模,虽然这个数字的增速在减少,但是依然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信息,黄色的部分是政府直接授予的,蓝色部分是市场开拓拿到的。右侧是水务新增的规模。
再往下,水务总规模的排名,北控水务总规模,蓝色的部分是原水,粤海是原水业务比较大。
再往下是市政污水的已运营和非运营的规模的概念和比例,我们看到非运营的规模,在北控占40%,已运营的是现在实际产生的现金流。
再往下看,刚才说的财务指标,第一净资产的排名,净资产变动的排名,第二项,净利润的排名,以及净利润同比的变动的排名,还有财务活力的排名。
最后一个榜,根据我们新闻的影响力的一个总排名。我们宣布2020年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上榜企业,北控水务、北京首创股份、中环保水务、广东粤海水务、苏伊士、北京碧水源、中国光大水务、天津创业环保、中节能国祯、中持水务。
还有最具社会责任投资运营企业,包括最具专业化运营服务企业,最具成长性投资运营企业,最具社会责任服务企业,市政环境领域领先企业,他们专业上各有不同。市政管网领域领先企业,污泥处理领域领先企业,村镇污水处理领域领先企业,工业及园区水处理领域领先企业,水环境修复领域领先企业。(推荐阅读:2020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等11大榜单出炉)
这是我全部的报告和最后的榜单,感谢我的团队给我做的报告,现在进入下一个环节,谢谢各位的时间。
编辑:陈伟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