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这场万众瞩目的财政部发布会,聚焦“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新一轮增量财政政策“蓄势待发”。
国新办一周内两场发布会,发改委、财政部接力拼经济,实打实的给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这场万众瞩目的财政部发布会,聚焦“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新一轮增量财政政策“蓄势待发”。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周二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就释放出明年会发特别国债,并明确,明年资金的主要投向。提到2023-2024年,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共超过4700亿,重点支持城市燃气、排水等地下管网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其中也重点强调,对于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有关方面预计在未来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相关阅读:发改委:促进中小企业账款及时支付、4万亿重点投资供排水管网改造等领域......)
而今天的会议中,财政部进一步提振信心。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积极防范化解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将主要从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优化税费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强基层“三保”和重点领域保障、更大力度支持基本民生保障、抓实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6个方面,落实目标要求。
国新办一周内两场发布会,发改委、财政部接力拼经济,实打实的给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资金数量安排将及时公布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事关发展和安全、事关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2024年以来,经履行相关程序,财政部已经安排了1.2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为了缓解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除每年继续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债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外,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相关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后再向社会作详尽说明。这项即将实施的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
要完成全年预算目标,需要有效补充财力,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即盘活债务结存限额+盘活闲置资产+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蓝佛安表示,有效补充财力。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4000亿元,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盘活闲置资产,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指导地方依法依规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存量资金,保障财政支出需要。
这意味着,近年来我国化债主要采取“特殊再融资债券+特殊新增专项债”的组合,且2023年安排额度2.2万亿元,2024年安排1.2万亿元,用以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存量债务、清理政府拖欠的企业账款。接下来,则要发行更大规模的置换债券,且额度是近年来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举措。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杨德龙在接受风口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减轻了投资者的担忧。近期多个交易日的市场成交量屡创新高,这是一个好局面,我们也非常期待后续出台更多超预期的政策。
而针对部长提到的将有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债,市场传言将有几万亿的财政政策安排。对此,蓝佛安部长表示,关于具体资金数量安排问题,经过法定程序后,会及时向社会公开。
强调拉动投资增长,扩大内需
此次会议也强调要多渠道增加政府投资。2024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万亿元、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7000亿元,再加上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实际可用于增加政府投资的资金规模较去年大幅度增加,带动有效投资,扩大国内需求。
财政部将继续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优化基础性政策机制安排,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激发消费潜能;用好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等工具,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发挥政府债券牵引作用,带动有效投资,扩大国内需求。
其中强调了要拉动投资增长、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产业发展。拉动投资增长,被认为将有利于城投及国有资本发挥力量,或许意味着将有更多项目机会会释放。
系列政策将陆续出台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
按照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财政部在加快落实已确定政策的基础上,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