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高温“烤”验下的污水处理厂如何脱困?博泰至淳双王牌出击!

时间:2025-07-09 11:25

来源:北京博汇特环保

评论(

七月流火,全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当人们纷纷躲进空调房避暑时,污水处理厂却迎来了全年最严峻的“蒸”战时刻。高温不仅“烤”验着运行人员的意志,更直接威胁着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image.png

高温下的污水处理困境:危机四伏

污水处理厂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运行,面临着多重挑战:

01

微生物的“中暑”危机众所周知,活性污泥的最高耐受温度为40 ℃,最佳生存环境温度为25~35℃。在所有的活性污泥工艺中,只要不是经过专门培养的耐高温活性污泥,都无法承受高温水的煮烫。当水温超过35℃时,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开始下降;一旦达到50℃,硝化作用将完全停止!同时,高温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即使曝气量增加,氧转移效率仍大幅下降,导致脱氮效率直线降低。

02

 二沉池的“翻泥”噩梦高温使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分层沉淀速度降低,二沉池极易出现翻泥现象,导致出水SS增加。微生物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可能导致二沉池产生厌氧环境或反硝化作用,产生气体造成污泥上浮。

03

雨季的“双重暴击”夏季暴雨频发,合流制管网地区常面临瞬时流量冲击,导致污水溢流。此时进水污染物浓度仅为设计值的20-30%,生化系统有处理能力却受限于二沉池的泥水分离能力,眼睁睁看着出水超标。

博泰至淳双王牌:破解高温困局的科技利器

面对高温带来的多重挑战,博汇特旗下子公司——北京博泰至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后简称“博泰至淳”)亮出双王牌技术: NFSSS纳米絮凝原位扩能技术和BioC-1M生物复合碳源,为污水处理厂夏季稳定运行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image.png

王牌一NFSSS纳米絮凝原位扩能技术——二沉池的“定海神针”NFSSS纳米絮凝原位扩能技术是由博泰至淳研发团队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研发的一项用于缓解城市雨季溢流污染及冬季污泥膨胀不达产问题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经技术鉴定,该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依托于NFSSS纳米絮凝剂实现,NFSSS是利用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与特别电荷有机载体结合,形成的以无机纳米铁为基础材料的高效纳米复合絮凝剂。

640.png

高温下的四大优势:1.快速沉降:解决高温导致的污泥沉降性能恶化问题,沉降速度提升50%以上,有效防止二沉池“翻泥”。2.雨季守护:特别针对雨污合流导致的水力负荷激增问题,通过缩短沉降时间,使污水厂处理能力提高25%,从容应对暴雨冲击。3.原位扩能:在不新增构筑物、不停产不减产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二沉池负荷,实现污水厂处理规模提升50%以上,解决长期超负荷运行难题。4.操作简便:浅黄色透明液体,稀释后直接投加于沉淀池进水渠,无需增加混凝反应器等设备,简化操作流程。

王牌二BioC-1M复合碳源——微生物的“能量饮料”当高温影响微生物活性时,BioC-1M作为高效外补碳源,为“中暑”的微生物及时补充能量,特别适用于反硝化脱氮、强化生物除磷及生化系统快速启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博泰至淳依托BioC-1M牵头起草了「两项行业标准」《废(污)水处理用复合碳源》(HG/T 5960-2021)和《生化法处理废(污)水用碳源乙酸钠》(HG/T 5959-2021),彰显了其技术引领地位。

640 (1).png


产品亮点:高效脱氮:与传统碳源相比,总氮去除效率提高7-15%,出水更稳定经济环保:运行成本降低20%-30%,产泥量减少30%以上安全可靠:无腐蚀性和危险性,凝固点低于-30℃,四季皆宜操作便捷:无需二次溶解,可直接投加,节省人力设备投入

迎战高温:智慧水务的未来之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夏季高温对污水处理厂的挑战将日益严峻。在高温季节,NFSSS纳米絮凝原位扩能技术和BioC-1M复合碳源的组合应用,既能稳定运行,又能降低成本,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博泰至淳始终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开发更多经济高效、绿色安全的水处理药剂和工艺技术,助力污水处理行业迎战高温,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