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扬帆:铸就膜法“芯”实力
2013年,碧水源第一条反渗透膜生产线落成,这看似微小的一步,却悄然拉开了中国“膜与海”深度对话的序幕。
十余载潜心耕耘,碧水源已扬帆远航。昔日的小小产线,如今已成长为规模宏大的反渗透膜制造基地。在这里,三大系列膜元件——海水淡化膜(SW)、苦咸水膜(BW-LP)、超低压膜(BW-ULP)源源不断产出,年产能最高达1900万平米,跻身世界前三。背后是60余项专利技术的坚实支撑,其中不乏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的硬核创新。
(碧水源反渗透膜智能化生产线)
以海水淡化膜为例,它凝聚着碧水源的智慧结晶:独创的Slot-die精密涂覆技术、抗污染涂层“铠甲”、精心设计的元件结构,赋予其高脱盐(≥99.82%)、大水量、低压运行、强抗污的卓越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入选工信部“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这片膜,是中国向海要水的关键“芯”脏......
2 破浪:双膜合璧,中国突围
浩瀚蓝海,曾长期被国外巨头技术垄断。碧水源深知,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中。经过持续不懈的攻关,碧水源不仅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生产线,更创新研发出基于国产化装备的“超滤-反渗透”双膜海水淡化集成技术。
这项技术工艺先进、经济可行,其低运行压力、高淡水产出、强抗污染能力的显著优势,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成功进入国家战略视野。碧水源实现了从膜材料到系统工程研发、生产、设计、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为国家解决沿海地区“水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牢牢确立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军者的地位。
打破国外垄断以后,碧水源反渗透膜与双膜海淡技术开启了国产化替代的新征程。公司投建的董家口海淡厂成功应用双膜法工艺,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国产化。鲁北海淡一期同样采用了公司双膜法工艺,并不断增加国产化技术和设备的比例,能耗指标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二期项目中,有一条生产线实现100%设备国产化。
此外,碧水源海淡膜在舟山六横岛、青岛百发、天津大港、烟台裕龙炼化等多个大型海淡项目落地,开启了如火如荼的国产化替代之路......
3 远航:探秘深海,资源与能源的交响
向海图强,不止于淡水。碧水源的目光投向更辽阔的“深海”——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创新的“多膜耦合技术”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能够对海水进行矿物质分离、浓缩、纯化和提取,目标直指盐化工原料、医药级溴以及铀、铂等有价金属。“海水有价资源高效提取尚处蓝海,市场空间巨大”,碧水源海水产业事业部副总经理李红岩如是说。
同时,一场关于能源与资源的闭环探索正在进行。碧水源积极研究“能源梯度架构优化技术”,思考如何将海淡产业与新能源(光伏、风电)及传统能源(废热、核能)高效融合。设想一下:利用白天的光伏、秋季的风能驱动淡化;夜晚或风弱时切换热电;回收工业废热甚至探索与核能的耦合潜力。海洋中蕴藏的矿物质,其提取过程本身也能与能源侧形成反馈。
(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示意图)
海洋空间本身,也蕴藏着可开发的新能源。这描绘了一个未来图景:在碧水源的技术版图中,海水产业有望实现“资源提取-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循环共生模式,让海洋真正成为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与绿色能源基地。
从一滴水的启程,到一片膜的突围,再到对深海宝藏的探索,碧水源用一根根创新的膜丝,编织着中国向海图强的蓝色梦想。突破技术壁垒,保障水安全;探索资源利用,赋能新经济;耦合绿色能源,引领可持续。这不仅是碧水源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科技力量向海洋深处进发的铿锵足音。未来,深蓝可期!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