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信息量很大!聚焦环保领域多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发文怎么说?

时间:2025-09-01 09:13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0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置

《意见》明确,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置。当前我国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面临现实挑战,年产生量高达20 多亿吨,部分建筑垃圾存在利用处置空间不足的问题,违法违规倾倒现象仍时有发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总书记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治理工作指明方向。在国家“无废城市” 战略与 “双碳” 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建筑垃圾治理已从过去的被动处置阶段,逐步迈向主动循环利用阶段,正处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如今,政策法规的刚性约束与市场机制的深度激活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 “减量化 - 资源化 - 高值化” 的建筑垃圾全链条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破解了建筑垃圾处理难题,更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为进一步推进治理工作,今年6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到 2027 年,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50% 以上,基本形成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

05 资源循环

《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衔接融合。

在国家绿色低碳战略引领下,资源循环利用正成为关键着力点。2024年,“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次写入国务院行动方案,推动循环经济走向高潮。同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98家央企正式挂牌,标志着国家在资源循环领域迈出体系化布局的重要一步。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分析,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且不断加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进入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扩大,并首次明确支持中国资环建设全国性回收平台,同时引入“反向开票”、“以奖代补”等机制规范行业。在国家政策强力引领下,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配套措施护航资源循环进程。

这一系列政策连贯而系统,表明国家战略已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预防”,从“局部试点”迈向“全国网络”构建。政策与市场正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全面提速,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06 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

《意见》还强调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一直深入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沿江11省(市)、沿黄9省(区)累计查出排污口23万余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90%。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700余座。

近两年,国家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河湖治理。去年,水利部等7部委发布《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提出2030年以“母亲河”为重点建成一批幸福河湖;5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发布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构建上下游贯通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40%,2030年取得明显成效,2035年基本建成;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

07 推动重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

《意见》指出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推动重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过去十年,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严格,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激励政策不断推出,市场以安装脱硫、脱硝、除尘等“末端治理”设施为主,这部分大规模建设高峰期已过。

未来,大气污染治理关注的重点将转向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能源结构优化(发展新能源)、交通结构转型(新能源汽车)等源头控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这标志着市场驱动力的根本性变化。

未来,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与工业烟气治理仍是蓝海市场,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更经济、更稳定、能适应复杂工况的定制化技术方案。同时,对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技术需求增加。拥有核心技术和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08 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意见》还强调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

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对产业的颠覆是革命性且不可逆的,所有软硬件产品都将被重新定义。”“AI+”对环境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环境产业目前仍处于“低产业化程度”的归集状态,环境产业服务于千行百业,每个行业的水、气、声、渣需求衍生出5000多个细分赛道,分散作业,依赖人力协同,导致中间成本高、盈利困难。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层面的革命,将对这类劳动密集型行业产生剧烈冲击。

在环保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相关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已经成为必选项。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面向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意见》还强调,推动大气、水、海洋、土壤、生物等领域构建智能协同的精准治理模式。

2025年及未来,人工智能成为所有产业的最大变量,重构千行百业,许多行业正在消失或被重构。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会受到影响。环境行业的未来可能会被重新定义,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企业需要通过智能化转型抢占未来的市场位置。在这种变革中,只有不断适应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