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时节,水温骤降常成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的“卡脖子”难题,氨氮超标、污泥膨胀、处理效率下滑等问题集中显现。为破解低温困境,污水厂需在秋季提前启动菌种驯化,以延长适应周期抵消菌群结构变化的冲击。
浙江永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结合多年进水特征与低温运行经验,深度剖析秋冬低温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机理,提出系统性调控方案,通过精准参数优化与工艺升级,确保污水足量处理、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PART.01 低温对活性污泥系统的三大致命冲击
当水温从20℃以上骤降至12℃甚至更低时,活性污泥系统的“生命力”遭遇严峻考验,具体表现为:
1. 微生物活性“断崖式”下降
核心机理:生化反应速率遵循“温度每降低10℃,速率下降约50%”的规律,硝化菌(尤其是亚硝酸菌)对低温最为敏感,其世代周期延长、繁殖速度减缓,直接导致氨氮去除效率急剧下降。
典型现象:好氧池溶解氧消耗速率降低,出水氨氮浓度从达标值(如1mg/L以下)飙升至5mg/L以上。
2. 污泥沉降性能“雪上加霜”
核心机理:低温环境下,菌胶团细菌活性减弱,而丝状菌抗逆性更强,易成为优势菌群,引发季节性污泥膨胀,导致二沉池泥水分离困难、出水SS超标。
典型现象:污泥容积指数(SVI)超过150mL/g,二沉池出现漂泥、跑泥现象。
3. 系统抗冲击能力“脆化”
核心机理:微生物代谢速率减缓,对水质水量波动、进水负荷冲击的缓冲能力显著下降,一旦遭遇冲击,恢复周期延长。
典型现象:进水COD、氨氮小幅波动即导致出水水质超标,且恢复时间从夏季的1-2天延长至3-5天。
PART.02 三大应对策略: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针对低温挑战,需通过工艺参数精细调整、运行管理强化等多方面,构建系统稳定防线。
1. 工艺参数精细调整:用“量变”弥补“质变”
提高污泥浓度(MLSS)
通过减少排泥量,将MLSS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0%-30%,以“人海战术”弥补单个微生物活性不足。
延长污泥龄(SRT)
冬季污泥龄需比夏季设计值延长25%-50%,确保硝化菌种群稳定。
精确控制溶解氧(DO)
低温下氧传质效率提高,但微生物耗氧速率降低,好氧池DO宜控制在2.0-3.0mg/L,避免供氧不足或过度曝气。
2. 运行管理重点:从“粗放”到“精细”
强化水质均衡
充分利用调节池调蓄功能,将进水COD、氨氮波动幅度控制在±10%以内,为生化系统创造稳定环境。
保障营养均衡
定期检测BOD₅:N:P比例,确保维持100:5:1左右,必要时投加碳源(如乙酸钠)、氮源或磷源。
监控碱度与pH
硝化过程消耗碱度,需确保系统pH稳定在7.5-8.0,当碱度不足时(如<100mg/L),投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补充。
PART.03 结合永续环境工艺:从“达标排放”到“绿色低碳”
经永续环境改良过后的污水厂在冬季运行时,可实现“稳定达标+节能降耗”双重目标:
低碳运行优化
通过精准曝气(如DO在线监测+智能曝气控制+24小时的定点巡检)降低风机能耗,冬季曝气能耗可减少10%-15%。
污泥资源化
普通工艺低温下污泥脱水性能下降,但经过HJDL工艺改良过后的污水厂污泥优秀的絮凝性、快速的沉降性,能快速适应极端温度,提升污泥处理效率,实现污泥减量化、资源化。
耐低温复合微生物菌剂优势
从自然界中筛选的抗逆性极强的复合微生物菌(复合COD菌、复合脱氮菌、复合聚磷菌、复合脱硫菌、复合耐盐菌、复合除油菌),其耐温(8℃—55℃)、耐盐性能及活菌数量优势,为生化系统增效提供有力保障,远超普通工艺的最佳温度适应范围。
原位提标改造方案
该技术可面向现有污水厂实现不停产、不停水、不动土建的原位提标、提量改造,且见效快:30天内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60天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排放标准。
PART.04 结 语
冬季活性污泥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在于“预见性调整+精细化管控”。通过工艺参数优化、运行管理强化、应急措施落地,结合永续环境的能源回收与低碳理念,污水厂完全可克服低温挑战,实现出水稳定达标与绿色运行的双重目标。提前准备、科学应对,让冬季不再成为污水处理的“痛点”!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