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水务行业步入“存量时代”,“四化”策略成供水企业突围关键

时间:2025-11-05 09:5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徐冰冰整理

评论(

过去几十年,中国水务行业经历了显著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务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投资和运营主体多元化,形成了多元竞争主体的格局。

be24f42ba82b830f658ee8ed065fb1eb.jpg

李炜

9月25日,德勤政府与基建投融资服务领导合伙人李炜在“2025供水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以‘四化’谋划供水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他结合当前水务行业政策环境、市场形势及各地实践案例,深入分析行业面临的挑战,并从业务、发展、机制、管理四个维度提出突围路径,为供水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01.行业形势:多重挑战下的“混沌期”与“存量时代”

李炜指出,当前水务行业正处于政策与市场双重“混沌期”,与20年前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以及2014年PPP模式主导的清晰阶段不同,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行业政策导向趋于模糊,市场呈现“集中化VS碎片化(特许经营投资A类和地方专营企业B类同时存在,各自有着自己的基本盘,均感到压力和挑战)、市场化VS逆市场化和多元化VS专业化”的复杂特征。

李炜还提到,各部委从部门角度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原水与供水一体化、厂网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等,推进难度较大。核心困境在于各部门仅强调按自身管理要求推进,却未在文件中明确资金缺口来源——建设成本与运营缺口均未说明,导致政策难以落地。

经济发达区域因自身财力尚可应对,而西部、中部及东北等欠发达县域成为突出难题,需回归县域经济这一基层管理最小单元寻求突破。当前还面临多重宏观挑战:一是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二是央企与地方国企需持续深化改革;三是投融资模式创新迫在眉睫,中央财力及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背景下,专项债、新PPP机制等均要求资金自平衡,但可实现资金平衡的项目不仅有限,且前期已基本落地,后续推进乏力。

与此同时,环保要求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行业提质增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多重压力下推进难度进一步加大。

而目前行业已明确步入“存量时代”,多项数据印证这一趋势:

·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55%提升至2023年的66%,已达较高水平,未来进程或放缓;全国人口总量已达峰值,未来或呈小幅下降趋势,生活用水量增幅将受到制约。

·供水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从十年前高峰期的近800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756亿元,投资拐点显现。

·市政供水普及率已达99.5%,新增空间极为有限;自来水厂数量开始优化整合,综合生产能力进入平台期。

5cb9ab7100a7c50fb0f7a344268f9574.png

不过,李炜也提到一个相对利好的信号:尽管人口已经出现拐点,但用水习惯的改变仍给水量带来了一定的增长。

目前,水务行业体制机制存在的三大问题:

第一,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财政压力突出

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分配失衡问题显著。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中央占比46%、地方占比54%;但在支出端,中央仅承担14%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地方需承担86%,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匹配。

当前地方主要依赖两类工具缓解资金压力:一是原有专项补贴,二是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尽管中央已明确提出重新分配财权与事权,并开展试点(如向十几个省份下放地方债审批权,允许地方自审自发),但政策从决策到落地周期较长,行业目前仍处于漫长的适应阶段。

第二,政企边界不清晰,企业经营自主性受限

地方政府与地方水司的权责利边界长期不清晰,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地方水司作为市场主体,其经营决策常受行政干预,例如地方政府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等重资产项目,可能导致企业经营节奏被打乱,自主性受限。

第三,价费机制尚未理顺,投融资依赖政策

价费机制不成熟,水价难以覆盖全生命周期成本,“成本倒挂”现象普遍。同时,行业投融资模式对政府及政策依存度高,过去三十年经历多轮调整。对水务行业而言,2023年是关键节点——以“保底量”是否合规为标志,行业从“单元服务与系统服务并存”阶段,正式进入“以系统服务为主”的新时期,但投融资模式仍未摆脱对政策的强依赖。

李炜强调,当前水务企业正面临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的多重挑战,行业格局加速调整,企业需在压力中探索破局之路。

微观层面:盈利与现金流遭遇双重考验

水务企业在盈利水平修复上存在阻力,同时受政府财政紧缩影响,面临高额应收账款压力。此外,重大资本投资及整合重组行为,极易导致企业现金流吃紧,成为制约其短期发展的关键痛点。

中观层面:增长逻辑切换,管理与创新成核心抓手

行业增速显著放缓,增量市场空间有限,未来竞争聚焦存量领域。在此背景下,运营能力提升成为效益增长的关键,资产管理、漏损管理、客户关系、数据治理、人员技能转型及研发创新等领域,均存在较大优化空间,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宏观层面:格局重塑,韧性发展需多维突破

水资源短缺与区域分布不均的现状,为行业带来市场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挑战。此外,跨行业合作(从市政领域向工业领域延伸)以及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正重塑水务行业格局,企业需在资源布局、产业协同等方面构建发展韧性,以适应长期发展趋势。

面对三重挑战,水务企业需通过精细化管理、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助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升级。

02. 破局路径:“四化”策略助力企业突围

面对行业困局,李炜提出“四化”发展路径,为供水企业提供具体方向。

一、业务多元化:寻求更有韧性、高质量发展的业务格局

水务行业从ToG向面向企业(ToB)和消费者(ToC)的服务型、市场化模式转型,从水的供应商转变为综合的水环境服务商,提高水务企业的经营韧性,促使水务企业更高质量发展,最终成为水价值创造者。需因地制宜,结合资源禀赋选择合适赛道,优先布局竞争小且适配自身优势的领域。比如二次供水、直饮水、包装水、超纯水、光伏发电等。

第一,二次供水业务。需配合地方政府出台标准化规范,明确运营维护收费模式,推动业务标准化落地。

第二,直饮水业务。“十五五”期间值得重点布局,当前规模虽小但行业已有尝试(如中国水务直饮水收入占比超13%)。

第三,包装水业务。包装水和供水行业的关联性很强,目前面临与农夫山泉、娃哈哈等行业巨头的竞争困局,可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地方政府、国企的会议及机关指定用水市场,提供定制化包装服务,走差异化竞争路径。

第四,超纯水业务。超纯水业务可向工业水领域延伸,积极响应工业需求。业务可进一步扩深至工业污水处理,思路为“先供后治”:先提供工业供水(如供热行业冷却水等工业需求),再同步切入工业污水治理端口。

这一领域在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均有机会: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度高,可聚焦优势产业发力。例如苏伊士两三年前制定业务规划时,便依托区域产业集聚特点,将技术能力、业绩及资源向光伏领域倾斜,成效显著。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为资源型产业(如挖煤、挖矿等),此类产业必然产生污水,探索污水集约化治理模式,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

李炜指出,以上四类供水方式分别代表了消费品、服务、工业技术和城市基建四大市场逻辑。其中,直饮水和超纯水因具备高附加值、技术壁垒或服务粘性,展现出更强的市场发展潜力;而包装水和二次供水虽规模庞大,但面临增长瓶颈或低利润挑战。未来,“水质安全+智能化+绿色可持续”将成为各细分市场价值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二、区域一体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已成为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持续性重点工作。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供水工作,202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

李炜提到,杭州、合肥等地都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其中,2025年近期的重庆案例颇具参考价值:对条件成熟的区域直接进行股权合并,对暂不成熟的采取托管模式,通过委托运营实现事实上的统一,形式层面再逐步完善,这一思路可供各地参考借鉴。

三、价费合理化:供水调价处于“窗口期”

2024年间,全国20多个城市地区相继通过价格听证对水价进行了调整。价费不断走向合理化,不仅有利于地方水司及水务龙头企业缓解部分成本倒挂难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更稳定地提供优质供水服务。

四、管理精细化:提升运营与治理效能

管理精细化角度,李炜着重提及两大方向:一是存量项目提价修约,极具研讨价值,实施后或直接带来效益;二是智慧水务。

此外,作为水务行业主力的地方水务企业,管理模式仍有提升空间。“十五五”规划明确后,考核机制将直接影响组织架构、内控制度及薪酬绩效激励体系,包括定岗定编定员的“三定”方案。各地虽有经验教训,但需多对标同类企业,借鉴他山之石。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