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供水韧性建设亟需二供管理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

时间:2025-11-05 15:55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城市供水韧性的最大短板在用水端

历经多年城市化建设,各地的供水设施普遍已具备较充分的制水产能以及管网输配水能力,水厂生产环节与管网运行环节的信息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实行建设责任和管理责任以用地红线为界,红线内供水设施(二次供水)的产权及其运行管理不纳入水司责任(水司仅掌握水表计量数据),“最后一百米“水质事故和服务事故频发但难以监管;数量庞大的二供水箱自主开阀进水,管网输配水量峰谷波动大,运行风险和能耗高,灾害事故发生时无法开展调度控制。

对照《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中央国务院办公厅2024.11)及《行动方案》(住建等9部门2025.10)有关城市供水韧性应具备的风险防范和治理能力要求,城市供水设施在用水端存在明显短板,亟需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具体的行动方案加以落实补强。

二供管理政策的存在问题与机制创新

根据建城[2015]31号、国办函[2020]129号等文件精神,各地陆续出台了规范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改造和管理的地方政策,包含明确在用二供设施的改造出资责任、改造合格后移交水司接管、接管后成本计入水价等内容。经过多年实践,政策执行存在实际障碍,包括:改造资金的财政承受力、设施移交的产权障碍、产权人与物业管理等多方的责任重构、运维成本补偿的水价承受力等,因此,大部分城市水司以“先改后接”模式开展了低层老旧小区二供设施的接管,但占比更大的商品房二供设施的移交接管陷于停滞,有效的二供管理仍存在巨大缺口。

“监控先行、分类施策”是二供管理机制创新的可行路径:

所有小区二供运行监控系统纳入供水基础设施、由水司出资建设,接入水司远程集中监控平台,水质水压等供水状态信息、设施维修、故障响应与处置等运维服务信息在小区公示屏、物管信息平台发布,实现统一监控、统一信息公示服务;运维与改造则按设施产权分类施策,其中:

“无产权单位的老旧小区”及“原单位同意按三供一业政策移交”、不存在产权障碍的,产权移交水司并由水司接管,设施改造及运维管理责任由水司完全承担,成本计入水价成本;

“设施属共有产权的商品房”及“原单位不同意按三供一业政策移交”的,产权不移交,运维管理责任由物业管理人承担,监控平台向小区物管单位开放权限,水司通过集中监控平台实时监督小区供水服务和设施运维状态,物管单位的供水服务接受水司的监督和指导,并接受住建部门对供水设施运维工作的考核;水司以监协管,并建立供水事故应急支援机制,水司按机制规定承担支援责任;设施改造责任由产权人承担,水司通过监控平台反映的水质、水压、故障及处置情况等信息,向产权人提供维修改造建议。

“监控先行、分类施策”机制优越性:

监控先行,根据监控结果实施必要的针对性改造,既避免一刀切改造产生的浪费,也避免“先改后接“模式必然走向要么依赖巨额财政补贴、要么大幅调升水价的博弈困局;由水司接管、成本计入水价的改造,可根据水司经营以及水价成本空间,量力而行,年度制订实施计划、投资预算,报水务、住建、物价部门审批,分批实施;属于业主共有产权、属产权人负责的改造,由于改造意见依据监控信息,客观、具体、合理,物管单位与业主易于达成出资共识。可见,通过监控先行、分类施策,能实现社会总成本最低以及水价成本的优化控制。

该机制尊重房地产建设市场、增压设备市场、物业管理市场现行法规所形成的各方分工责任以及物权法规定共有产权的现实,不涉及各方原有责任重构和产权障碍,确保快速建立城市二次供水管理秩序具备可操作性,实现“服务过程受控、服务质量提升、监管责任落实”的政策目标。

投融资机制:

水司新增投资包括全城的二供监控系统建设、接管产权的在用设施的改造,折旧、财务费用、运维费用等纳入水价成本监审范围,计入水价成本。

监控系统建设,是在现有二供泵房的增压调蓄设备、进水排涝控制系统、安防系统的基础上,在每个泵房现场加装数据采集远传系统,利用电信运营商通讯线路,与水司数据中心组成网络,实现集中监控和管理调度;在用设施的改造,是指对泵房现有的增压调蓄设备、进水排涝控制系统、安防系统的明显缺憾进行达标改造,使其具备正常供水功能、满足管理需要。参照行业案例,两项合计折算,每个泵房平均投资约30万~50万元(取决于建设改造标准),日供水量100万吨的中等规模城市的总投资3亿~5亿元,投资规模处于水价调价周期内的合理范围。

各地水司对于新增投资的承受能力不同、水价调价空间存在差异,具体投融资机制可结合地方实际需要,理顺供水专营权的调定价机制,安排财政专项补贴减轻水价成本压力,落实“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

二供管理信息化实践障碍与技术创新

各地二供改造接管的实践以及信息化监控系统建设,均是从低层老旧小区开始着手,按统一的配置标准重新改造,由于增压设备以及各类传感器的规格型号一致性强、数据信息项不多,监控系统往往采用网关架构物联网技术路线,简易可行且具有性价比优势。但商品房高层建筑的二供设施比低层小区复杂得多,所需采集的设备参数与供水状态参数的数据项比低层小区多得多,且各个小区参数各异,不同年代、不同承建商建设的二供设备及传感器品牌型号众多,通讯协议和数据格式千差万别,网关设备的适配能力和运算能力难以支撑;即使不考虑经济性、责任重构和产权障碍等因素,采取统一更换设备控制系统及传感器的方式解决通讯协议和数据的适配,技术上也只能缩减数据项,阉割二供监控系统应有功能,大大削弱信息化管理效能,因此,全行业普遍遇到原有“先改后接”模式所形成的技术路线不足以支撑商品房二供管理的障碍。

12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