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环境修复:政策导向是关键 全民参与很重要

时间:2009-03-04 09:0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吕春香

评论(

  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不仅对环境治理力度有加大趋势,对环境修复也日益重视。环保部“三定方案”已经提出了土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的内容,环保部的生态司、科技司已经着手开展相关的工作。去年11月为扩大内需,中央将通过1.18万亿元的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约4万亿的规模,其中生态环境投资明确为3500亿元,同时惠及污水及固废领域。国家层面不断发力,挥出大手笔,那么环境修复领域的企业如果接招,如何利用国家政策利好消息,环境修复产业如何健康发展?近日,中国水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的两位副总经理翟立前和高胜达。

翟立前  高胜达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翟立前       副总经理  高胜达
  

政策导向是关键    全民参与很重要
  翟立前认为,环境修复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以前跟我国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如土壤修复,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历史并不长,在后来20年的发展中,土壤修复的资金投入占整个环境产业中的60%,而我们国家在近几年开始起步,虽然科研和技术研究比较早,但是真正拥有产业化工程只有几年。国家现在也在制定矿山修复、土壤修复的一些政策,如山西,在开采矿山之前需要进行环境评价,每采一吨煤需要收取10元作为环境修复基金投入到环境修复。“水专项”的启动是在水体修复,如三河、三湖的治理,投入的资金也是巨大的。不论是水体修复、土壤修复、矿山修复、生态修复前景都是非常乐观的。
  高胜达指出,前期国家对水体修复如流域方面、生态修复如湿地等关注比较多,政策和资金投入等各方面比较顺畅,而土壤修复、矿山修复关注比较少,但是从土壤本身的污染和对地下水的污染来看,将来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目前来看,国家对土壤修复也开始重点关注起来。
  “环保公共品,国家在经济的发展、税收、财政等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需要为公共品支付代价,而职责是在政府手里。”高胜达补充说。
  从产业角度来看,环境修复主要探讨的是环境修复事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个行业是政府主导和拉动的。高胜达表示,虽然在实际过程中,企业也在发挥自身优势,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关键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如果国家从整体政策系统上有所保证的话,并不存在国家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担心,有了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形成盈利的吸引力,资金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技术层面,通过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国产化技术研究等,也不会形成实质性的阻碍,关键是国家的政策、标准,因为标准决定了治理的程度、治理的成本,只有政策、标准明确了,环境修复的市场才会更加明朗。
  政策与市场互动,政策决定了一定的市场导向,市场反过来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土壤修复近几年发展很迅速,主要是市场需求,房地产的兴旺带动了土壤修复市场。国家在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合理平衡,但是无论怎样,国家政府是关注民生的。其实整正推定环境产业的发展需要民众的压力,环保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来推动,这就需要全民参与。

抓住机遇    整合社会资源
  2003年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对资源价格的上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今,国际资本降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两位老总一致认为,“危”中蕴含着“机遇”,目前是环境产业发展的很好的机遇,而环境修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处于培育的阶段,行业需要自律,需要一定的准入门槛,产业链需要规范和管理,这些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利用好这个时期,在国家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之前,练好内功,进行前期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寻找合适的并购机会,引入合适的伙伴,迎接市场成熟期带来的更大的挑战。
  “集成也是一种创新,整合社会资源,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先进技术等集成起来,可以形成更多更大的价值。”高胜达强调,“建工环境修复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注重实际应用,总结出经验教训,来满足客户需求,以客户的需求来强化和定制个性化服务。”
  高胜达指出,未来3-5年环境修复产业的发展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中国水网)

编辑:吕春香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