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最大贡献区,同时也是最大的影响区。中央着眼于促进南北地区协调发展,提出了“南北两利,南北双赢”的战略目标。湖北省委、省政府围绕这一目标,作出了综合开发汉江流域的战略决策。实施这一战略举措,有利于形成相对武汉城市圈的又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从而促进湖北区域乃至我国南北地区协调发展。我们认为汉江中下游地区综合开发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科学开发新模式,建议在开发过程中坚持“三先”、建设“四区”、建立“五制”,走出一条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子。
一、坚持“三先”,确保科学开发
(一)优先改善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综合开发。南水北调在解决华北地区的水源短缺问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对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有关部门研究表明,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调水量将达95亿立方米,届时汉江入境水量将减少25%,流量小于800 立方米/秒的枯水期将由现在的2至3个月增加到7.7个月; 800~1800立方米/秒流量的中水期将由现在的7至8个月缩短为3.2个月;水位平均下降0.31至0.51米。这些水文情势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水环境恶化。水量大幅度减少必然造成汉江自净能力下降,以多年平均流量计算,调水后将使汉江襄樊段的水环境容量(以高锰酸盐指数作为环境容量指标)由原来的10.33万吨/年,降低到5.92万吨/年,降低幅度为42.6%;加之流域城市、城镇众多,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增加,目前汉江襄樊段城市、城镇每年约向汉江排放污水5.2亿立方米。2008年2月,汉江潜江段及其支流兴隆河、田关河和东荆河发生的水污染事件,拉响了汉江水环境恶化的警报。据环保部门预测,届时汉江襄樊市区段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提高26%,水质将由目前的Ⅱ类下降为Ⅲ~Ⅳ类,“水华”发生概率由目前的9.2%提高到13.6%。二是生态系统失衡。由于水位的下降,造成汉江洲滩裸露,形成新的沙化危害,其中汉江襄樊段洲滩及岸边河滩湿地面积将减少约6万亩,新增沙滩地30万亩;73种鱼类将减少三分之一,天然鱼产量将减少40%至50%,“四大家鱼”(青、草、鳙、鲢)产卵场可能消失,喜急流生境鱼类种将减少,汉江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三是耕地土壤质量下降。汉江调水必将导致沿岸地下水位下降,耕地土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中襄樊段将有30万亩耕地质量将明显下降。南水北调对汉江中下游的负面影响一旦成为事实,必然引发生态危机,对整个流域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实施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必须优先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始终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措施贯穿于综合开发的各个环节,努力减轻南水北调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影响,确保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优先考虑综合效益,以整体联动推进综合开发。汉江流经湖北地区,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域,实施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应当坚持整体开发的理念,以发挥全流域综合经济社效益为目标,实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联动开发。在项目规划布局上不能孤立分析单个项目的效益,而要从流域联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考虑综合效益。比如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的汉江中下游7个梯级航电枢纽,从发电效益看,自上而下呈逐级下降,而且三个末级枢纽仅靠发电并没有经济效益。但从流域角度看,7个梯级航电枢纽的建设,可以提高通航能力,振兴汉江乃至长江水运;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带动流域旅游开发;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增加绿色电源;缓解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矛盾,促进区域产业和城市发展。因此,梯级航电枢纽工程具有“活一江而兴百业”的效应。再如汉江堤防综合整治工程,不仅具有防洪减灾效益,还可为综合治理裸露洲滩创造条件,整理出大量可用土地。这样就可以把汉江堤防和洲滩综合整治与发展生态农业结合起来,老河口利用汉江王甫洲发展梨花湖生态农业区就是很好的实践;可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隆中风景区规划利用汉江贾洲段洲滩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也可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谷城提出了结合堤防整治建设沿江汉水文化生态主题公园,打造生态新城区的构想;还可与发展港口物流工业园结合起来,依托余家湖港建设的襄城经济开发区,在汉江航道整治完成、通航能力提升后,具有发展港口物流工业园的良好前景。这些思路和做法都有利于发挥堤防整治工程“一举多得”的综合效应。
(三)优先建设关键设施,以重点突破带动综合开发。汉江综合开发需要实施一大批建设项目来推进,其中汉江梯级航电枢纽工程、汉江堤防整治工程、引丹及灌区水利工程和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是实施综合开发的基础性工程,应当优先实施。一是汉江梯级航电枢纽工程。相对于航空、铁路、公路运输,水运是成本最低、污染最小的运输方式。汉江航运的振兴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全国区域发展要求看,汉江是鄂陕渝豫豫毗邻地区通江达海的唯一通道,汉江航运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内地与沿海、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带动中西部相关地区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湖北区域经发展需求看,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十堰、襄樊、荆门等城市是湖北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水运需求量大。从湖北航运物流业发展要求看,支流航运的繁荣是长江航运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航运能力的提升必将促进湖北长江航运物流业的繁荣和发展。然而汉江实际水运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汉水流量(1792立方米/秒)居全国第12位,与黄河(1820立方米/秒)相当,略少于湘江(2288立方米/秒),但航运能力却相差很大,问题主要在于航道不畅。汉江襄樊段虽经整治达到四级航道标准,但调水后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的减少,直接导致航深减小,通航等级明显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就是建设汉江梯级航电枢纽。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在汉江中下游建设7个梯级航电枢纽工程,通过梯级开发实现汉江渠化,推进内河航运标准化,使汉江中下游具备三级通航能力,汉江中下游通航能力就可由目前的500吨级提高千吨级以上,从而与长江联动,形成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同时进行发电、旅游、防汛综合开发。目前,7个梯级枢纽项目已有1个建成(王甫洲),2个在建(崔家营、兴隆),新集、雅口、碾盘山、华家湾等4个枢纽也应尽快开工建设。二是汉江堤防综合整治工程。就是以梯级航电枢纽形成的渠化设施为基础,将梯级枢纽之间未渠化的堤防进行标准化整治建设,实现全面渠化,提高通航和沿岸防洪能力,保护洲滩土地,同时新增可用土地80万亩左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亿斤以上;其中襄樊将新增25万亩左右,为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三是引丹及灌区水利工程。这是关系汉江襄樊段农业农村乃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就是利用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水位上升,对襄樊段引丹水利设施进行改扩建,改造取水口“一洞一井”及灌区配套设施,扩大引丹灌区;实施引丹入樊水源工程,延伸引丹总干渠至临近襄樊市区的三董水库,实现向襄樊市区供水。这项工程实施后可解决调水后鄂北岗地农业生产用水紧缺的矛盾,新增灌溉面积170多万亩,恢复灌溉面积9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30多万亩,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600多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亿斤,从而充分发挥襄樊粮食生产潜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解决因汉江水量大幅减少而造成的沿岸175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区域生态失衡问题。四是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实施汉江综合开发必须把有效防止南水北调之后汉江中下游出现生态危机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必须把水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抓紧建设一批汉江沿岸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大流域内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湖泊综合治理和沿江湿地保护力度,增加流域水源含量,最大程度地降低南水北调对汉江中下游水量的影响,保持生态平衡。
二、建设“四区”,主导科学开发
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的核心目标应是促进区域持续、协调和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应以建设“四区”为重点,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开创区域发展新局面。
(一)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最大的粮食产区,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实施汉江中下游地区综合开发,首先面对的就是“三农”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汉江中下游地区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以综合开发为契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我们认为,在襄樊建设鄂北岗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和难得的建设机遇。“水袋子”和“ 旱包子”是湖北长江和汉江流域两大粮食产区的突出矛盾。省委、省政府以“水袋子”综合治理为基础抓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为湖北长江流域地区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以“旱包子”综合治理为基础,规划建设鄂北岗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探索汉江中下游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当前,南水北调引丹灌区水利工程为鄂北岗地新农村建设创造了重大契机。鄂北岗地是襄樊乃至湖北重要的粮食产区,引丹灌区水利工程的实施,首先可以解决“旱包子”的问题,扩大灌区,提高生产能力,可以此为契机支持相关县市区搞好土地整理,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鄂北岗地因长期缺水,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引丹灌区水利工程实施后,就有条件改善目前的状况,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相关县市区应抓住这一机遇,力争把鄂北岗地建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鄂北还是重要的库区移民安置区,可以结合实施引丹水利工程,按照新农村标准规划建设移民安居区。
(二)“两型”产业集聚区。汉江中下游地区综合开发必须以产业作支撑。而这一地区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南水北调造成环境容量下降的新形势,以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重点,努力降低引发汉江中下游生态危机的可能性。因此,综合开发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建设“两型产业”集聚区,确保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襄樊作为汉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城市,理应在发展“两型产业”上发挥龙头作用。当前应抓住国家采取积极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实施产业振兴规划的重大机遇,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国牌”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抓住国家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大力支持东风旅行车公司和中大青山电动车公司的纯电动客车研发生产,着力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优化汽车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着力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支持中核集团、大唐集团发展核电,促成华电集团和大唐集团投资发展清洁火电,促进凯迪、安能、盛华等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支持中航、新华光、骆驼、润阳等企业发展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环保蓄电池。充分利用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做大做强节能电机与控制设备、环保设备和高性能环保材料集群,着力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推进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业,培育纺织新材料集群,着力建设绿色纺织产业基地。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引进高水平的食品加工企业,着力建设国内一流的食品加工业基地。发挥军工企业集中度高、技术和资本实力强的优势,抓住军工行业重组的契机,着力建设航空航天装备和新医药产业基地。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的机遇,着力建设农用工业基地,发挥农业大市和机械制造优势,大力发展农机制造业;发挥磷矿资源优势,引进强势资本,应用先进技术,高水平、突破性发展磷化工业。
(三)区域物流中心区。汉江综合开发应再现其黄金水道优势,以振兴汉江航运业为重点,开发河流系统功能,构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世界上所有河流沿岸区域几乎都经过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德国、荷兰等莱茵河沿岸国家经济的发展便是成功的例证,他们以莱茵河为依托,以发展现代物流为切入点,建立了完善的内河、公路、铁路、航海甚至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系统,同时大力发展货运中心,兴建物流园区,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如货运、仓储、集疏运的发展,同时促进了金融、通信、保险、维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工业转型,加速了产业结构升级。汉江自古就是沟通我国南北的交通要道。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交通方式也由传统落后的水陆交通线,发展到目前形成了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是,汉江航运功能则因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导致水位下降而弱化。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认为应尽快恢复和发展汉江航运。目前,振兴汉江航运面临难得机遇,国家支持长江水系航运业发展,湖北 “十一五”交通规划要求畅通长江中游、渠化整治汉江、打通江汉运河,全面提升水运主通道通过能力,从而明确了汉江航运发展的重点;国家实施汉江梯级航电枢纽工程,为畅通汉江航道、提高水运能力奠定了基础。在汉江下游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环江汉平原81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长江—江汉运河—汉江),汉江中游地区应牢牢把握上述机遇,加大梯级航电枢纽和通航能力建设力度,与环江汉平原千吨级航道圈对接,东接长江直达上海,南连湘江通直达珠江;同时向上游拓展,西进陕渝,北联豫西。同时,进一步提升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功能,抓住国家实施北煤南运规划的机遇,争取北煤南运中部通道与汉江襄樊港对接,从而实现铁水联运、空地联运、江海联运,整个汉江中下游地区可以襄樊为龙头,建设一批综合物流园区,逐步形成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
(四)汉江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是绿色产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的重点,符合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汉江是十分珍贵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然而在鄂西生态旅游圈发展规划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汉江是一条文化之江。众所周知,汉水是古楚国和汉王朝的发祥地,中国农耕文化、道家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的发源地,三国文化的中心区,岂不知它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这是经过众多文史专家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名称,“夏”这个名词则由“夏水”而得。而古代的夏水就是今天的汉水。著名学者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写道:“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章太炎先生指出:“汉之左右,谓之夏楚”,意思是汉水两岸是夏和楚两大古老民族的发祥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认为:“鄂湘川黔交界地区即古代巴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中心就在汉水中游”。可见,汉水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汉江还是一条生态之江,在陕西、四川、河南、湖北这些历史上人口密度一直很大的地区,她始终未被污染,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美丽。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生态品质来衡量,汉江都是当今中国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尤其是梯级航电枢纽全部建成后,汉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结合度将更加紧密,湖北境内一江相连的武当山、古隆中、襄阳城、明显陵、楚王城以及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将形成一个碧水串珠的全新旅游区域,可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一江两山”对接起来,真正形成一个环形旅游圈。实施汉江综合开发应充分发挥汉江旅游资源优势,以汉江为主线,整合、深挖沿岸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着力建设汉江文化风光旅游区,打造“汉江文化风光旅游”品牌。
三、建立“五制”,推进科学开发
科学的制度是推进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目前,至少应建立五项机制。
(一)强力推进机制。发达的武汉城市圈是湖北崛起于中部地区的主导力量,而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不仅可以形成湖北崛起的新支撑,而且还可以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湖北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因此,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城市党委、政府都应给予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应把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做好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规划,研究出台促进汉江中下游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这一区域与武汉城市圈协调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相关城市应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与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规划相衔接,及时修订不合时宜的思路和措施,牢牢抓住综合开发的重大机遇,通过聚集大投资,建设大项目,实现基础设施大改善,引导产业集群大发展,推进经济结构大调整,推动流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多元投入机制。推进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的关键是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应由政府为主体,如沿江大型水利设施、汉江堤防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具有公益性,应由政府投资建设。资金来源可申请发汉江综合开发债券,从资本市场募集建设资金。经营性项目投资则应以市场主体来主导,比如汉江梯级航电枢纽,就应当由企业来投资建设,通过合资、租赁、转让、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各类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汉江襄樊段新集航电枢纽建设就是通过引进大唐集团运作的;还可以探索航电枢纽和航道建设与土地、旅游、矿产等资源捆绑开发的新路子。当然,政府应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
(三)统筹开发机制。从国外成功经验看,河流综合开发应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实施,整体推进,才能取得综合效益。法国政府1933年就成立国家国家罗纳河公司,全权负责罗纳河的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开发。美国负责开发田纳西流域的机构是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它一方面是政府职能机构,同时又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大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直接从事全流域各种开发项目的营运。这种双重职能的政策,使管理局既能作为联邦政府机构行使流域内经济发展及综合治理和管理的职能,又使管理局能够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流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全流域经济的发展。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应由省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参与、企业资本参股组建汉江流域开发公司,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多渠道募集建设资金,统一组织实施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规划,统一建设、管理综合开发项目和设施,综合经营航运、发电、养殖、旅游等产业。
(四)政策扶持机制。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实质上应该是对南水北调最大贡献区和影响区的补偿性工程,中央和省应建立有效机制,扶持综合开发,促进汉江中下游与调水受益区和湖北其它地区协调发展。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和省财政应设汉江中下游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排污口关闭改造和工业园区供排水设施建设补偿;设立小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补偿资金,促进多功能生态林建设,提高汉江中下游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防治风沙,减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汉江支流水土流失;设立水生物资源补偿资金,保护汉江水生物种和生态环境;设立节水工程补偿资金,促进汉江中下游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建立民生补偿机制。设立水源工程补偿资金,用于城乡安全饮用水源建设,解决汉江中下游调水后即将出现的城乡饮水安全问题。设立渔民补偿资金,补助困难渔民,搞好渔民培训,引导渔民转产,解决沿江渔民因调水后天然鱼产量大幅度减少而带来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设立河道堤防综合整治补偿资金,推进堤防综合整治,根本解决汉江防洪问题。三是产业发展促进机制。设立农业灌排设施改造补偿资金,消除或减轻南水北调对汉江中下游农业灌溉设施的影响,确保湖北“粮仓”的粮食生产能力不减;设立汉江洲滩利用补偿资金,用于开发滩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拓展发展空间;设立“两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汉江中下游地区围绕发展“两型”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区域协作机制。汉江流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因此,汉江流域的保护和开发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尤其是在产业发展上,应充分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构建一体化经济区。比如农业方面,作为湖北的主要粮仓,汉江中下游地区应当整合全流域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共同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工业方面,以十堰、襄樊两大车城为龙头的汉江中下游汽车产业带,已经形成了互补性很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链,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协作,做大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襄樊和荆门都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可以联合打造中部磷化工产业基地。旅游方面,汉江中下游城市应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打造热点线路,促进景区相互对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区。
编辑:张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