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环境服务业日渐趋于社会化,公众对该行业的关注度日益升温。从近来频频发生的供水安全事故,到最近涨声不断的水价之争,甚至包括垃圾处理场(厂)气味污染问题,均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主流媒体到普通民众,都将视角转向了环境问题的种种“争端”。
在7月31日河南省洛阳市举行的水价听证会上,18人参与者中17人赞同水价上涨的结果遭到质疑。无独有偶,长沙听证会26人参加1人反对,常州听证会19人参与1人反对,而在禅城举办的听证会上更是无一人反对。诸多地方的水价听证会出现了如此压倒性“赞成”的现象。不禁引来了片片疑声。语焉不详的价格成本,不尽人意的听证,消费者虽然不是水价改革的专家,但是他们对此次资源价格改革的态度和理解,却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一轮改革的成败。公众的参与已成为环境服务事业监管的重要形式。
然而,怎样才能引导公众有效的参与呢?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总编傅涛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针对水价改革问题,对于成本约束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要以适当的形式对公众公开,让公众理性的参与,而非对其完全的屏蔽。
此外,针对资源价格改革,国家发改委要求:严格履行成本监审和听证程序,切实加强对供水定价成本的审核,提高水价决策的透明度。由此可见,公众的参与在当前环境产业发展的形势下,已经被归结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新一轮的水价之争中,公众更多关注的是水价本身,而非供水质量以及相关的服务质量。为此,在中国水网、清华大学与搜狐网共同设立的“环境讲坛”这一公共平台上,主办方请来行业专家,以科普的口吻,围绕水价的问题,同现场听众进行沟通与交流。
在听众选择方面,主办方邀请的均为当前社会的主流媒体,旨在通过媒体的有效宣传,让普通民众对水价问题有更深入且客观的认识。该讲坛定期针对热点的环境问题,邀请专家对行业中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进行解读,从而做到与公众的有序沟通。除上述提到的水价上涨问题外,还涉及到为何环境服务行业要引入市场机制、为何不能采取垄断经营等问题。
在日前举办的水业高级战略沙龙上,就水价上涨的公众参与问题,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公众对水价的认识依旧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应通过有效的途径,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与平衡,加强引导公众对水的深度认识:水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产品。此外,还需正确调和政府、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到各方面的平衡。加强知识的普及,诸如对国外水价的结构性认识,水价高的原因究竟何在等。
总之,环境的问题需要公众的理解与参与,只有同公众进行主动的、有效的沟通,才能使得环境服务行业不被社会误解,不被扭曲,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编辑: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