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道德经四十二章解读更新:二生三即为既要又要

时间: 2024-11-11 14:49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薛涛

今年7月,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客座教授薛涛撰写的《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一书正式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发行。发布后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和读后感,不少给作者带来了新的启发,也开始筹备《道与得》的再版。

本文为薛涛对《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重新解读。

“第一版里解读第四十二章,薛涛认为,“二生三”的启发,就是在当下的局面,对于管理者必须做到“既要又要”。这个含义得到了吴总、蔡总和小宋等的高度肯定,现在回头看,因为成文早而且一气呵成,所以没有对经文按第一章(玄之又玄)那样做深度的解剖,写书后期又不忍改动。这次修订结合对佛学和心学的阅读,尽力补上。(相关原稿阅读: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二))”

——引自前段时间E20水网固废公众号发布的《道与得》修订版序言,详见:

人生总起个大晚,这次难得赶个早集|君子不器|上

我辈亡羊后痛醒,补牢后坠入普通|四十二章经|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气以为和。

传世版和帛书版(对照斜体字部分)主要在一个“冲”和“中”字的差异,结合上篇“守于中”的分析,个人认为,两者各有合适的含义。我倾向于传世版的“冲”,因其鲜明的体现了世间万物在阴阳冲突转化中的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而王公以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两版本无明显区别,传世版更流畅些。尤其“故”的使用。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故强良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1〕

(〔1〕按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说,下半段疑为《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内容错入。但帛书中也有本段。)

帛书版的“夕议而教人”,夕指的是殿堂,议即大家研讨。此处的意思是,“对古人的智慧,应该结合当下时事进行讨论和更新后,才能拿来教人”,这个明显比传世版更好,后者应该是后来人受了儒家后期尊古过度的影响而做的改动。第十四章和第二十一章也均有这样的改动,这是政教合一下王朝走向食古不化墨守成规的影响。

传世版的“强梁者”被大家理解为强横的人,虽然此处文意与全经一致,但传世版在此处显得生硬;帛书版此处明显更好,“强良者”,即硬说典籍很好却不能理解运用和更新它的传授者,“不得死”,“死”在这里不是贬义词,是指的一个事物的顺利完结。“学父”,做学问的宗旨,“教父”,教学问的宗旨,结合上下文,我倾向于传世版用的后者。

译文:

道产生了一,而一被一分为二,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 “寡”、“不谷”,但(认识到上述阴阳的规律)的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在阴阳转化的规律下,)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理解这样的阴阳转化规律,在传递知识上也同样会懂得要与时俱进。)别人这样教导我,我经过和高手们的研讨后才去教导别人。强行推崇一门学问乃至食古不化,并不能使得它被很好的传播。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解字:中、冲

image.png

甲骨文中的一个竖立的旗帜,旗帜向左或右飘动,方口处强调在中间。由于旗帜代表着各邦国(部落),两面旗帜就是两国之间的关系,方口处代表“中国”,当年的黄河流域。

image.png

冲,中字即当形声,又表示水流向中间汇集,冲激下又带有混合调和之意,可以作为玄同的一种形象表现。一个人的认知的进阶,往往发生在面对矛盾的左右两难的冲突中如何学会找到了平衡。

一、如何理解一和三

这是《道德经》最有名的一章。对于道德经中的晦涩的哲学思辨,原计划在下卷再展开。本章第一段晦涩,二、三段又直抒其意。按前述去理解三段之间的关系,就能明白陈鼓应本本以为的“误入”并不确实。由于将“二生三”理解为“既要又要”,对于上卷已经太过重要,所以还是留在本书第二篇,读者可以跳过暂不易懂的部分。

image.png

如何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曾以为最难理解的是“三”,其实是“一”。这个要留在下卷再深入,此处略做解释:第一个“一”,可以简单理解为无,对照第四十章所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不可分,浑然一个整体,类似水也不可分,恰好《书·洪范》中也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一”,是水,是无,也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孩”和“自然”,它不是道本身,却是离道最近的统一体。这个“一”,是人的先天的内在纯良,就是阳明心学里说的被私欲污染前的良知,阳明说心即理,意思是它和天理(老子说的道)本是合二为一的。

“一生二”,庄子《齐物论》里的“一与言为二”,即人类或者孩童一旦用语言思维和交流,成长中就开始有了私心(即“有”),进一步理解这一点可以参见第二十篇第一章的“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相关阅读:读道德经的管理学体会-上| 终始:玄-有无-做好人解读32; 读道德经的管理学体会-下| 终始:玄-有无-做好人解读32)。

佛学里也说人用理智(逻辑)来理解世界就生了“差别心”,开始区分 “大小”、“强弱”、“对错”、“利弊”等等,类似道德经里就分了“有无”、“阴阳”。阳明心学也持同样的观点,私欲使得一个人的“良知”里的知和行分离。此阶段,对应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的第一重,看山是山。强烈的分别心和私欲,使得我们只能认清事物的表象而不能透彻其里。

阳明四决的前两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前者可以对应“道生一”,后者则对应“一生二”。四决的后两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对应的是“二生三”的过程。《齐物论》中说“二与一为三”,三中也有“二”也有“一”,但都不简单是前文里的“二”和“一”。“三”中的“二”是对阴阳矛盾体有了灰度和转化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类似黑格尔的“辩证对立统一”的玄同之和,“一”则简单理解为类似西方哲学里的系统论,结合心学更深入思考对照,这个“一”也是知行合一的“一”。

一个人的认知升级,掌握辩证统一是一个基石,掌握系统思维是第二个基石。相较前者,道德经里对后者详细论述的不多,但是与道德经同源的《黄帝内经》,对两者兼顾,这也是中医较于西医的一些特殊优势。掌握系统思维的人,也会善于将知识吸收和经验转化作结构化熔合,对后叙第四篇所说的“接化发”的效率有大裨益(相关阅读:薛涛:读道德经的管理学体会——用“接化发”来读书),这是我说的一个人的“认知基座”(见后续第三篇的定义)能够成功打造和运行的标志之一。认知能力到了这个阶段,一个人看事物就能洞察本质与变化,具备了形而上的思考能力,这就实现了“看山不是山”。

批注一点,作为一个常识,就是讨论或表述某项事宜,要事先明确看待其的视角,我称之为“视角为先”。比如此处,中国古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德经中对世界观的写作方式,就是以人为出发对世界的认知的描述,掌握了这个视角,就会对理解道德经里这一类相对晦涩的文体有所帮助,也容易理清很多造成不必要的迷惑或者争辩的模糊点。

简单对照下一个人成长中的认知规律:孩子在“一生二”中学会了分对错、好坏、利弊,建立了规则,是幼儿开始建立人生观的第一步,但是也就有了私心和个人喜恶,就是差别心。青少年往往会偏激片面,认为事物非黑即白,并忽视不同事物之间的隐性关联。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尤其是历经人生各种冲突的破解或者挫折,有悟性的人在成长中,会逐步认识到世界的各种矛盾体内部是存在灰度的,也是动态互转和相互作用的,而且各组要素之间又是相关关联的;没有简单的对错好坏;逐渐明白了博弈论、辩证法、概率论和系统论,不再偏激片面;学会了独立判断,同时学会建立和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这个,就是启动了二生三,至此入世的门才算是渐渐打开了。

“三生万物”,我理解为这是认知再上一层极难的高阶,就是达到佛学里常说的无差别心的阶段,也就是青原行思说的“看山还是山”,是萨特说的“你眼中的他人才是你自己”的相对高级的心理学解法。这部分更加艰涩,在此不展开,留在下卷中深入研讨。

二、如何理解阴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北宋丞相吕吉甫说:“凡幽而不测者,阴也;明而可见者,阳也。有生者,莫不背于幽而不测之阴,向于明而可见之阳”。自然界的生物都是喜好阳光,背向阴面,人也是如此,向往光明的显见有益的事物。

但是,既然众人皆如此,如何“反者道之动”的与众人不同,在阴面发现一些转换运道和卓然众人的玄机,就是理解道德经的一个要点。阴阳虽然在道德经中仅出现于此一处,我通读全书,却提出了“阴阳全谱论”,作为一种易于使用的工具箱,以便于将道德经使用在管理学和认知论中:世界上所有的矛盾体(这就是上述以人眼中看内外世界的视角)都可以以阴阳来标识之。阳者,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重视、褒奖、喜爱的一面,而阴者,在实际生活中则是被我们忽视、批评、厌恶的一面。在这样的矛盾中,首先理解到阴阳(好坏)不是绝对二分的,又能理解到好的事物中有坏的部分或者会转化为坏的部分,即“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更深入的,是在看上去对自己貌似坏的事物中,比如外来的危机或内在的短板,找到和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要素,这是一个人或者企业从优秀升级到卓越的关键所在。正如周易《参同契》所说的“阴中之阳才是真阳”,此即“弱者道之用”。

“冲气”或者“中气”:选择“冲”,则“冲气”合解为阴阳二气相互激荡。生活中往往是因为有剧烈的矛盾去冲突,面对两难因为做不好取舍乃至想不到如何升维来解决,于是因由此带来的“痛”而深刻的洞察自己,才能实现个人的觉醒和大幅成长,也由此理解了“和”。选择“中”,则“气”可解读为虚、无,“中气”解读为虚而守中,对应实践可以理解为先放空自己(做到无),才能通透洞察,继而才能做到“知止”且“和光同尘”的中庸。中原之省河南用“中”作为肯定用语,就是来自这个古老的认知传承。

“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首先可见老子是支持我上一篇所解读的“奉”的精神的(相关阅读: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一)),但是一个懂得阴阳转化规律的人一定不会墨守成规,所以本段老子是强调需要按第四篇我所说的“接化发”并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正后,再传授古代的知识。

三、二生三就是既要又要

在当下内卷严重的时代,无论个人发展还是组织发展,大家必然要面对大量的“既要又要”的困局,简单二分选择其中一个已经无法破局,只靠发挥长板也仅能生存却无法发展。“既要又要”是组织和个人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常态化挑战,如何做到?关键处就在对这个“二生三”里的认知里,这是本书解读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卷局下,能达到卓越的人都是实现了“既要又要”的:比如雷霆手段菩萨心肠才可以既不做坏人也不做烂好人;比如既能在正确的路线上持之以恒,又能准确判断时局及时放弃错误方向的人才能成功;比如你去观察身边的牛人,往往都有些雌雄同体的特征,既刚毅又温柔,既胆大又心细;比如真正厉害的读书人,在书卷气的外表下往往时而显露出一种江湖气。做到这些的人,你去观察,他们都至少达到了“二生三”的认知水平。

在企业管理中,“既要又要”更是普遍存在:比如一个企业既要积极发展,又要稳妥防风险;既要勇于乃至全力开拓新市场,又要尽力在未见曙光之时延续存量市场的优势;比如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既能着眼大局不拘于细节,却又能对细微的风险隐患的表征洞若观火;比如用人既要大胆提拔,又要尽力公平;哪怕一个企业不得已转入防御去裁员作“广进”计划,也还要既能节省开支,又不能裁到大动脉和伤士气…….各种两难不一而足。

时局维艰盛行以苦为乐,脱口秀“大王”呼兰曾经调侃说不可能既坚持长期主义又活在当下,但卓越者却必然要同时做到两者:往往他们首先有大格局为支撑,放下对短期目标的私欲(去有),不再患得患失想赢怕输,以修炼之心(类似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博士说的“成长性思维”)面对困难,聚焦于过程乃至享受由此带来的认知提升的快乐,所以持久的努力在他们看来并不是负担。这样的人往往心态上已经做到了“大器免成”(第四十一章),勇敢、坚韧、洒脱、平视,往往在不少关键时刻,就赢在了这样的“拿得起放得下”的状态里。

最典型的把“既要又要”理解到位的就是曾国藩,他说,“读书既要杂,又要源清本正”,“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做人“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用人“收之欲广,用之欲慎。”,“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每于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

四、接化发对照阳明心学

做到“既要又要”需要认知的提升,这里尝试以读书做人及为善去恶为例,来分步解析下“二生三”的运用,对照第四篇所说的接化发三阶段、上一篇的“认知三格”的循环,和阳明心学的一些观点,比如“致良知”、“为善去恶”和“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主要探讨的是“知行合一”,当然他也探讨过学行合一:学问思辩行,“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全其事而言则一而已”。在心学处,学和知不完全是一回事,学是知识,知是良知。“接化发”之接书的初衷本需“立志”后的“正念”,类似“认知三格”强调的为善是第一格。阳明说这个良知来自人心本有的、先验的、普遍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情感,我们要诚实的面对自己,且学会去掉后天习得的私欲情绪,冲破阳明说的“私意习气缠弊”,达到前述的“二生三”中的“三”包含的那个“一”,找回一个人本性纯良的时候的良知。具体就是“存天理去人欲”,按老子说的去“有”做“无”,回归道德经里所讲的“孩”的状态。当然,这个“一”,也不简单等同于“道生一”的那个原始的“一”了。它既是本真直觉的,又是系统的,更是合二为一的(指的是阳明心学的收敛与发散圆融而为一,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而为一,知行的合二为一)。甚至,阳明四决第三、四句里的善恶之二分,也同样不是一生二中的“二”,而是前述的“三”中的包含的玄同之“二”。

“勤学”不只是多读书,“接”书中还需要敢于思辨,思辨中即启动了“化”的一部分过程,和冲泡药、茶一样,“化”的本质要靠“冲”。要实现阴阳矛盾的玄同,离不开“冲”这个过程。这个冲的过程,不但是化,也是同步的发,这可能首先是学行合一,但落在“知善知恶行善去恶”上也是知行合一。读书中既要善于形而上的去找规律(格物),又同时需要在形而下的运用中来实践规律,同步的,就需要在世事上磨自己,磨,就是在矛盾的冲突中提升对自己的认知。化和发必须合一,因为仅仅敢于思辨依然是不够的,学而思依然罔,思且行方可不罔。而阳明提出的“责善”,强调的是仅对同道人,并不是简单介入他人的命运,此处对照了前述的“奉”。这种输出不但是积善缘,也终是有益于加速自己的认知提升。

唯此,方能做个有效率的“好人”,把书读薄,用实践来求得书背后揭示的大道至简的基本规律,尤其是真正了解自己(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和做好自己。阳明强调知易行难,“知之匪艰,行之惟艰”,意思是只有克服了私欲而真正做好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懂了做人的道理。如果内心真知道了,做起来是容易的。内心做不到而去空谈,自然都是伪善的。这个是心学最关键之处。

对于绝大部分人,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而且并不是均匀的,也是太极鱼眼图体现的二八现象,一个人八成的进步来自其在面对磨难和挑战(也可能是生活对于我们某种性格或认知缺陷给与的教训)中通过“破格”(大胆创新和认知突破,往往包括痛改前非的“改过”和真正的认识自己),获得个人在方法论和认知上的大突破,也真正做到了“为善去恶”。处于此破关时,一个人进一步领悟到“二生三”中的那个“二”的玄同;那个“一”的系统观,乃至主客体归“一”、动静归一、知行归一的“心即理”的状态;他理解了做人的边界感、做事和思考的分寸感,明白了“止于至善”,即做到刚刚好的中庸。这个过程就是阴阳矛盾在“冲气以为和”。

朱熹解释《大学》里的“至善”是做到事物的极致,不免容易让一个人违背内心而刻意、刻薄或者虚伪,而阳明先生说,至善就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是去除私心杂念,去有归无,一个人方能在理解事物上与道一致,体会到“二生三”,反反复复的知行合一中格物致知,明白了外部的得失往往并不那么重要,体会到中庸之知止,最终找到“本自具足”和纯良。这时候,你读到的书中之学才能转换为你心中之道,你理解到削弱私欲可以偶尔体会到“无为”的境界,你的格局和认知力,使得你可以偶尔触摸到无所不为的“圣人”境界。

image.png

注:我用这张总结对照表来显示我的体会:儒家是入世的粮店,道家与佛学相通,而中国文化的传承演进中,儒释道早已互相影响交融。

五、损之而益对管理学的简单对照

在管理中面对“既要又要”的压力,如何去做到“二生三”而破局,对于管理者各方面的综合要求极高。它需要通人性、空己利、明时势、定战略,需要有创新力,即“认知三格”定义里的“破格”能力。

本章下半部分,在前面的帛书对比中已经分析透彻,我们不再逐字解读。现在最常用到的理念“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类似第五十八章中所阐述的福祸相依。塞翁失马就是典型的例子,世人皆知,但是大家工作和生活中还是经常会忘记这一点。我们面对偶发的外部悲喜,因自己过度的对短期得失的在乎而乱了心性,使得自己陷入慌乱而降低了应对能力。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过度关注外部条件中的负面因素,不知道坏事里面都有好事。如果没有竞争,企业自身就会逐渐衰老而突然死亡;资源有缺,恰恰也可能会激励企业自强——发展出一种不依赖外部和不可控资源的内生力。

我在2022年度公司年终总结发言的“三个近义词和三个反义词”,就是把这个“益之而损”,用活生生的组织管理里的例子给诠释了。大家可以参看。

反之,好事里面必然有坏事,更多人忘记了这个道理,简单的例子就是自大,把用运气赚到的最后用实力赔掉。复杂的例子,生态学中有个“最低限制因子规律”〔2〕,很适合在企业管理中借鉴,但容易被忽视的是,生态学中提到了,有时候“最低限制因子”的最低不是太少,太多也是。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对此却无法理解并容易忽视。比如,建筑型央企谋求转型,但目前还很少有成功的,这除了缘起国资委的考核模式外,它们的某些资源的过“多”,也是一个被忽视的因素。伴随着城镇化的停滞,如果依然只考虑营收,这些巨轮将会喧闹地、义无反顾地驶向冰山。

(〔2〕最小限制因子定律,也被称为“斯彭格尔-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指的是植物或作物的生长是由最稀缺的资源(限制因素)决定的。如果任何一种营养物质不足或受到限制,增加充足的营养物质的数量都不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不可替代性)。)

这个道理对于做人也是一样的。文中提到,居高位的用贬义词称呼自己,本身是一种自我提醒。反之,有些老板看似强大,内心其实是自卑的,判别方法是,看老板是否能或敢于自嘲。内心自卑的老板一定从来就不能或不敢于自嘲,也不允许别人开自己的玩笑。

古人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后者是因为认知力不够,应对坏事过于慌乱,而前者则是因为被好事冲昏了头脑。所以,越是在顺境,就越要谨慎、自省和虚心。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薛涛

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村镇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环境部“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聘顾问。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天津创业环保、碧水源、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出版书籍有《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和《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其中,《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国全球繁荣基金全国水务PPP示范项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与政策建议研究、贵阳南明河综合整治(BOT+TOT)项目(北控水务) 、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世行贷款宁波厨余PPP项目等。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