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10-29 10:15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傅涛
傅涛分析,目前普遍被视为智能终端的手机,实际上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终端标准。真正的智能终端应具备软硬件一体化能力,能够通过语音指令等方式自主完成操作任务,而非仅依赖人工触控。例如,若用户通过语音指令即可使设备自主完成微信信息发送等操作,该设备才具备智能终端属性。
傅涛提出,供水行业应积极探索适用于自身场景的智能终端与智能体,明确技术路径与发展方向。在人机协同体系中,“机”即指智能终端与智能体,“人”则代表水务从业者,二者需形成高效协同机制。
第三,智能终端与智能体的核心本质是“AI原生应用”。
所谓“原生”,需满足两大特征:一是具备自主生长能力,二是不可移植性。正如植物需从种子自然萌发而非移植才能称为原生,AI原生应用必须基于AI技术土壤从无到有地生长形成。
他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例指出:百度、搜狐等属于互联网原生应用,而微信、抖音等属于移动互联网原生应用,它们从移动互联网的母体中萌芽,经过多年发展,成长为用户规模达十亿级的成熟生态。同理,AI技术正形成第三代技术土壤,未来将孕育出属于AI时代的原生应用。
业界普遍将2025年视为AI原生应用的发展元年。傅涛认为,当前所有企业处于相近的起跑线,供水行业应把握机遇,积极培育基于“AI+”土壤、具备自主生长能力的行业专属原生应用,以应对新一轮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四,跨界融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传统社会基于工业文明,通过不断细化分工提升生产效率。这种分工模式延伸至教育领域,形成了上千个细分专业;同样,产业体系也呈现出千行百业的精细划分。在人类生活层面,人类通过产业链与行业协作,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人工智能+”的土壤中,社会关系正经历深刻变革,生产模式随之重构。预计超过50%的高校专业将不复存在,同样,半数以上的行业也将面临转型或消失。当前,许多行业界限逐渐模糊,传统千行百业的格局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土壤之上,未必能继续存在。
傅涛提出,在此背景下,我们亦需思考供水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正推动深刻的行业与产业重构,这正是国务院11号文中强调跨界融合的原因所在。各行业正加速融合,彼此边界日益消弭,正如《道德经》所言,阴阳相冲而生新物,众多行业与产业将迎来本质性变革。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深刻改变千行百业。
移动互联网主要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工智能+”则重塑万物之间的关联。例如,未来的汽车无需钥匙启动,亦无需权属证明,车辆自身即可识别所有者;房屋同样无需房本,智能系统能够自主识别业主身份。社会关系结构将因此发生根本性变革。在此背景下,水务行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必将面临更为深远的变革。
03.“人工智能+”给供水带来什么变革?
傅涛表示,供水行业作为典型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众多,其变革不仅涉及生产力提升,更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度重构。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对供水行业的影响将更为深刻与长远。
当前,自来水厂与自来水公司依然存在,但未来自来水厂作为实体设施可能继续运行,而自来水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却未必继续存在。供水管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仍将承担供水功能。然而,这些设施是否仍归属于传统供水产业范畴?自来水公司是否会演变为三级甚至四级运营主体?例如,未来是否会出现业主自主运营的模式?若供水系统实现全面智能化与无人化,专业运营力量是否仍有必要?
供水行业的确定性在于供水设施的持续存在。围绕这一基础,傅涛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首先,未来水厂将实现边端无人化、云边端重构。
傅涛认为,水厂的边缘端应实现无人化运行。在2025年3月举办的“水业战略论坛”上,傅涛曾提出,环境产业正迎来“新的封神时代”。未来,通过智能体辅助,一个人可管理数十乃至上百个水厂的工艺调控,成为该领域的“工艺之神”。系统架构上,云端负责智能决策与集中控制,边端则仅负责执行指令。
同理,借助智能体作为辅助,操作人员可在云端管理上万个阀门开关、上千台搅拌器运行、两千台水泵启停。若管理千台风机,便可称为“风机之神”。智能体将全部运行数据实时传输至后台,实现云端统一调度。正如当前“萝卜快跑”系统实现一人同时操控多辆汽车,未来的人机协同模式下,一人管理上万台设备将成为常态。
这并非指设备完全自主运行,而是指后台人员通过云端系统统一调度风机、水泵、阀门等边端设备,并对运维进行优化管理,从而形成“看护之神”与“工艺之神”并存的产业新格局。这标志着产业结构的根本性重构。
第二,基于管网数字化,也将实现人机智能协同调度。
在供水管网调度方面,也将实现人机协同。通过边端小模型与各类运行参数生成初步调度指令,再结合数理模型计算出最优解,最终由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判断决策,形成“边端小模型—云端数理模型—人员判断”三位一体的协同调度体系。
第三,二次供水实现单元智能看护。
随着二次供水设施日益增多且分布广泛,如某市有约2000处二次供水设施,其智能看护成为现实需求。智能看护主要包括设备状态监测、安防管理、仪表稳定性监控等内容,可通过单元化看护系统实现人机协同管理。其本质仍是边端小模型、云端大模型与人员判断的有机结合。
傅涛一直强调人工智能不是没有人,而是把人的能力进一步的放大,形成与边端的协同。
第四,智能水表成为智能终端。
硬件与软件融合形成智能终端,智能体与操作主体合二为一即构成完整的智能终端。以“汽车人”为例,它是典型的智能终端,具备自主决策与行为能力。尽管多数工业流水线设备未必需要转化为智能终端,但在供水行业中,水表最具潜力成为智能终端。它不仅是计量工具,更可能发展为具备用户交互、水质检测、数据分析与服务功能的“水脉仪”类产品。
编辑: 赵凡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