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傅涛:“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供水行业?

时间: 2025-10-29 10:15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傅涛

如今,AI对环境产业的影响越发显著,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AI应用的部署。

9月25日,在由E20环境平台·供水服务促进联盟主办的“2025(第十届)供水高峰论坛”上,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指出,“人工智能+”正推动深刻的行业与产业重构。各行业正加速融合,彼此边界日益消弭,众多行业与产业将迎来本质性变革。

b1b6d5683cb5a2372aea6c8486c744c0.jpg

傅涛

01.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两次大跃迁

傅涛指出,供水行业具有显著的市场属性,其发展历程与水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曾一度成为水务改革的前沿与焦点。自成都自来水六厂启动改革以来,上海、深圳等地的供水行业也相继推进市场化进程。然而,随着污水处理领域的迅速崛起,其改革浪潮逐渐覆盖了供水的热点。污水处理行业因其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以及BOT、PPP等模式的大规模应用,形成了强劲的产业改革趋势。随着这一浪潮的逐渐消退,供水行业重新回归为行业关注的核心。

傅涛回顾道,早在十年前,E20便开始探索供水行业这一具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服务行业如何面向未来转型。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每年发布的文件数量有限,而此次文件作为国务院发布的第十一号文件,体现了国家在重大战略部署上的高度关注。文件特别强调“人工智能+”,而非仅指人工智能技术本身。

回顾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同年,国家还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同样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发布,体现了国家在环境治理与互联网融合方面的重大战略布局。

傅涛阐述了对这两份文件的理解。2015年的文件旨在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这一理念也为今年“人工智能+”文件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新文件开篇即强调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并提及“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等表述。这些用语在国家文件中较为罕见,凸显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根本性变革。

基于以上政策导向,傅涛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异同。他指出,要理解“人工智能+”,需先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入手。

90年代中期,搜狐、新浪相继创办,到2000年,互联网发展正式达到高峰期,搜狐在这一年于纳斯达克上市。E20的前身中国水网同样成立于2000年。而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则带来了行业变革。中国水网也由此从信息平台转型为政策研究中心,傅涛本人于2003年从原建设部转入清华大学从事政策研究。这一转型使中国水网在互联网浪潮中得以持续发展。

这一次的互联网浪潮就是一次信息革命,使信息传播的方式与速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互联网最初被视为信息技术工具,许多人预期其将赋能传统媒体。然而,十年之后,互联网并未强化传统媒体,反而颠覆了其生态,终结了传统媒体时代。这一过程体现了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根本转变:前者将互联网视为赋能工具,后者则彻底重构了行业底层逻辑,并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行业进入了第二次浪潮。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信息技术,更重构了人际关系。自2010年微信问世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移动互联网+”通过唯一设备绑定个人账号、银行信息及身份标识,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塑,使人际交流突破时空限制。

人工智能同样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性跃迁,是深层次的变革,它并非简单赋能行业。

02.人工智能变革的两条路径:“+智能”与“智能+”

傅涛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存在两种路径:一是“+人工智能”,即在现有工作模式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提升效率,如优化调度、考勤管理、报告撰写及客户服务等;二是“人工智能+”,即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架构,重新构建各行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今年的国务院11号文强调的正是后者。

为理解“人工智能+”对供水行业的影响,傅涛回顾了行业经历的“老四化”进程:自80年代末,太平洋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启动自动化以来,供水行业相继经历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及当前的智慧化转型。

傅涛谈到,这一进程旨在通过标准化流程减少人为干预,逐步实现少人化乃至无人化操作。信息化的主体思路是不信任人类,人在工业化分工下的角色越分越细,工作越做越专,也让人的工作越来越标准化。但越是标准化的工作越会被“老四化”所替代。其终极形态类似于“骇客帝国”中的高度标准化场景,所有工作均按预设流程执行。

然而,人工智能的核心理念在于模仿人类智力甚至人性,其通过图灵测试的标准正是机器与人类在语言、行为乃至情感交流上的难以区分。国务院11号文展望未来人类社会时提出了三大关键词:人机协同、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指明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方向。

第一,何为人机协同?

傅涛指出,当人工智能实现对人类的高度模仿时,未来社会将不仅是人类之间的互动空间,而是可能涵盖如“大黄蜂”“擎天柱”等具有人格化特征的智能机器、设施与系统。E20环境平台早在两年前已提出这一观点,而此次国务院文件明确将“人机协同”列为未来经济社会的重要形态,值得行业深入思考。在“人工智能+”框架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机器、设备、汽车、手机等将逐步成为人类的助手、学徒乃至伙伴,深度融入人类社会结构。因此,人机协同是“人工智能+”的关键应用形态之一。

第二,人机协同的主体是“智能终端”与“智能体”。

国务院11号文提出明确发展目标: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的应用普及率预计超过70%;到2030年,该比例计划提升至90%以上。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傅涛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