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正在组织清华大学、中国环科院、环保部华南环科所三家牵头单位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战略做环境影响评价。在绿色发展的旗帜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跨行政界限、跨部门权限的环境影响评价,这还是第一次。因为中国的发展一直基于项目制,各类项目一旦建成对GDP都有贡献,但对于环境质量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负面影响,已经形成的环境短板就是项目制产生的负面影响总和。现在做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就是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评估区域发展的薄弱环节,为绿色发展出谋献策。
以大气治理为例,清华大学发现京津冀近年出现了氨氮排放量明显增加的趋势,这是区域性雾霾影响可视度的重要原因。战略环评抓到了这一污染源,一方面学习珠三角区域pm2.5从84μg/m³十年降至34μg/m³的经验,充满信心的实现十三五降低25%的目标;另一方面与珠三角一起在削减氨氮排放上做文章,珠三角力争达到新高度,京津冀则实现新突破。通过战略环评发现新的污染源,是跨学科、跨地域的新成果,这就是战略环评的优势所在。
以水污染治理为例,环保部的流域治污规划以控制单元为基础,水利部的水功能区以保障使用功能为目标,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主要体现工程项目,各个部的工作如何形成区域的统一战略,形成合力,也需要战略环评找到出路,为保障生态系统需要生态通道,提高连接性;为提高水质水平,需要给污水以出路,给再生水应用条件,把所有的水系划分为清洁水体和输运污染物的通道。对于京津冀和长三角这一任务尤为迫切,因为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是全世界遵循的治水原则。
再以土壤治理为例,尽管陈吉宁部长早就明确的指出“大治理不是几万亿”,“而是一个过程”,但总是有舆论强调土壤治理是一个几万亿的大市场,这些舆论不明白土壤治理必须监测优先的道理,不明白不把土壤污染分类、种植作物分类,就不可能正确确定该治什么?该种什么?因为人不吃土,吃的是受土壤影响的食物链。战略环评恰恰是从监测数据入手,从风险管理的高度确定土壤治理的技术、经济优化方案。
这三个区域的战略环评在突出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战略目标上更有突出作用,不仅仅是作为龙头建立环评、规划、标准、许可证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而且把影响环境质量的诸多要素筛选出来,列出问题清单,按投资最优化确定实现环境质量的实施方案。这两个方面的成果对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都会提供启示,改变“重总量,轻质量”,目标与手段倒置的混乱思维。
现在,这三个区域的战略环评正在进行第一阶段的成果总结,尽管还只是初步的调查和认识,更多的新思维还在孕育之中,我们已经从环评单位显示的跨部门、跨学科的系统思维获得信心,相信战略环评一定能针对发展短板提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并落实到具体的控制单元,见诸效益,使更多的人相信战略环评有奔头。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