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易院士回忆说:“那位Machaney教授讲得很好,带来了很多前沿的知识,1986年,我去美国开会,曾前去拜访,那时候正值厌氧生物滤池发明不久,我与教授聊天中提到我非常想去看看厌氧生物滤池,可惜与McCarty教授不熟。没想到非常巧合的是,这位Machaney教授居然是McCarty的老师。于是在他的引荐下促成了我与McCarty的初次会面。”当时钱易院士就即刻改签飞机票,前往McCarty所在的城市参观。
讲起当时的感受,钱易院士如是说,那座厌氧生物滤池,是McCarty教授当年做实验的反应器,保存了下来,一方面做个纪念,一方面用作教学实验。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我和McCarty教授常常碰头,成了很好的朋友,他比我略长,Lettinga教授倒是与我同岁。
钱易院士继续说道:“Lettinga教授谦逊低调,这点我很佩服,他发明了UASB,却并没有商业化,没有申请专利、赚钱,非常高尚。Lettinga待人也非常厚道,他对中国感情非常好。我曾经登门拜访他,并与他成为了知己。有一次聊天中他说,我很想知道中国现在在干什么?我说,我们现在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他听后特别感兴趣,觉得这个理念太了不起了。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使得他很容易接受生态文明理念。”
厌氧技术,蕴含着自然智慧的污水处理主力军
从与厌氧的初识至今,钱易院士与环保的缘分已达近六十个年头。六十年,风雨历沧桑,一甲子,岁月换新颜。如今的钱易院士,已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更宏观的环境理念传播,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文明,这些引领着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宏观理念,已然成为钱院士常挂嘴边的珠玑之词。而厌氧技术,以其低耗能,产能和零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深得钱易院士的认可。
“厌氧和活性污泥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耗能,还产能,这一点正是如今中国的发展所需要的。活性污泥法已经一百年,确实做了很大的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未来一百年,它要将主角位置让出来,厌氧生物技术就是主角很好的承担者,因为生态环境中厌氧生物处理随时都在发生,它最符合自然的处理规律,不需要人为改变它。”
谈及中国厌氧技术的未来,钱易院士仍有一些遗憾,当然,有遗憾,就会有期待。
“因为厌氧菌的一个大的缺点是对温度很敏感,无论北方、南方,冬天产沼气都很少,这是一大问题,所以我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把厌氧沼气池的顶部用太阳能转换材料覆盖,成本可能有所增加,但是可以保证利用太阳能来加热反应器,很多人都赞成我的想法并说过要去尝试,但目前我仍没有等到反馈。厌氧生物处理的历史比活性污泥还久,这项技术非常有前途。”
“厌氧非常符合和谐的理念,它不浪费资源,还能将废物变作资源。目前中国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也面临着革新。比如关于秸秆问题,厌氧可以作为一条出路,我们可以将农村高浓度污水、畜禽养殖业污泥和秸秆一起发酵,一方面平衡含水率,一方面产生农肥。我一直在呼吁,千万不要照抄城市污水处理模式。农村需要肥料,需要污水,氮、磷都有用,如果像城市污水那样集中处理,又要花钱去脱氮除磷,得不偿失,所以水处理领域要更新观念,找准技术革新的方向,大家都去钻一些高大上的技术,其实不一定好。”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