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无锡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附全文)

时间:2017-02-20 16:31

来源:无锡环保局

评论(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实现市委市政府确立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创新驱动、产业强市”为发展路径,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绿色惠民为基本要求,以强化环境法治、坚持综合治理为主要抓手,在推动总量减排、防范环境风险、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上见实效,提升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上求突破。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无锡打牢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着眼全局,源头防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把绿色发展、集约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源头预防,促进清洁发展,推动绿色增长。

质量为先,造福于民。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着眼提升环境质量,坚持长远谋划,总体设计,系统治理,力争在太湖水治理、保障饮用水安全、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促进河道水质改善,消除黑臭水体等方面做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成效。

问题导向,分类指导。系统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功能、不同发展现状、不同环境问题,因地制宜提出化解之策。

政府主导,依法治理。通过政府主导,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和力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依法治理,严格落实企业治理的主体责任,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碧水蓝天,要靠全民的环保行动,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动员组织社会一切力量参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三)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法治与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水平,把无锡建成江苏省“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到2020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水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省考核要求,饮用水安全有可靠保证。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和优于Ⅲ类水体的比例大于70%,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0微克/立方米左右,优良天数的比例不低于72%。具体指标如下。

无锡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地表水达到和优于Ⅲ类水体比例的监测点位为国考断面,42.9%为2014年数据,2015年数据国家和省暂未发布

 四、十三五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无锡生态环境保护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切实管控好环境风险,着力拉长农村环保工作短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飞跃。

(一)坚持环保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面对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十分有限的现实,把环保优先战略切实落实在社会经济建设各个方面,是实现无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发挥规划环评导向作用

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过对规划环评的审查把关,严守生态红线、环境底线、资源上线,地区发展布局更加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生产、生态、生活各要素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发展路径和方式更加科学,发展成果更加注重绿色共享。在全社会形成发展与保护相统一、发展与保护担同责,齐抓共建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好局面。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严守环保底线的基础上,依据无锡的环境资源禀赋,探索建立以涉化(工)、涉重(金属)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把该管的事坚决管住、管好,该放的权坚决放到位。

2.优化社会生产要素布局

全面落实《无锡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和《无锡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要求,按照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功能定位,和红线保护区生态空间管制要求,科学安排社会生产、生态、生活各要素,全面落实保护规定,确保开发建设文明有序。

实行建设用地、水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依据城市、区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各地区国土开发强度和高污染、高水耗、高耗能行业的规模限值。组织开展各市(县)、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对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明确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到2020年无锡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33%以内,建设用地地均GDP达到7.5亿元/平方千米。

严格水资源管理。发展节水型工业和农业,推动高耗水行业和企业的节水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必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0.5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15%,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

大力开展节能降耗。重点抓好钢铁、能源、建筑、交通、消费等领域的节能降耗,突出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电力、钢铁、水泥、陶瓷、化工企业的节能节材管理。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12345678...16

编辑:李姝乐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