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恒通环境:“双核驱动”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8-03-09 13:24

来源:恒通环境

评论(

3月7日至9日,由恒通国盛环境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恒通环境)参与协办的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2017年会在深圳成功举行。围绕“厂网协同,提质增效,提升景观水体水质”的主题,中国水协领导、行业专家、业内企事业单位及运营管理人员等展开了深入交流。恒通环境CEO、高级工程师、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刘许童,在会上分享了恒通环境“双核驱动”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恒通环境:“双核驱动”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城市规划与排水管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曾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海绵城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央的系列环保新政,恒通环境深耕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运维和水环境治理领域,近年来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积累了很多项目经验。特别是在黑臭水体治理实践中,恒通环境发现,黑臭水体外源污染问题的核心在于管网,内源污染问题的核心在于底泥。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好黑臭水体,须从外源、内源问题两方面入手,“双核驱动”黑臭水体治理。

恒通环境:“双核驱动”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会上,刘许童从黑臭水体治理的痛点与对策、外源污染治理的新思路、内源污染治理的新思路、黑臭水体“双核驱动”的应用与创新四个方面展开发言,详细阐述了恒通环境的技术、经验与相关成果,获得了水协领导、行业专家的肯定。

城市黑臭水体,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应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须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提出“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控源截污”是治理黑臭水体的核心措施。那么,管网的核心又在哪里?恒通环境系统性地提出了管网“四位一体”建设&专业化运维管理方案。该方案集管网普查检测、管网清淤、管网非开挖修复、管网大数据和专业化管网运维服务于一体,不仅能够服务污水处理厂,有效消除城市内涝隐患,还为黑臭水体外源污染的消除提供了崭新的治理思路。

恒通环境:“双核驱动”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消除黑臭水体,需要从管网突破解决外源污染问题。内源污染问题,即底泥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恒通环境采用具有特色的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基于仿生原理(蚯蚓团粒结构土的人工仿造),对黑臭水体中的底泥进行结构改造,固锁底泥中的重金属,可实现泥体的原位减量,同时有助于构建起团粒结构环境下的微生物体系与可持续的动植物生态体系。

恒通环境在大理进行管网“四位一体”建设

恒通环境在廊坊进行河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

恒通环境在廊坊进行河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

恒通环境在大理进行管网“四位一体”建设 

恒通环境成立伊始就将技术和市场定位于城市排水领域,专业从事排水技术与下水道清淤装备的研发,并提供系统设计、工程施工和运维管理服务。恒通环境首创的箱涵清淤机器人、圆管清淤机器人,填补了我国市政排水管网清淤事业的空白。2017年,凭借管网“四位一体”建设&专业化运维管理方案,及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恒通环境“双核驱动”黑臭水体治理,在大理古镇排水管道检测清淤及修复工程、广州市越秀区驷马涌箱涵机器人清淤工程和廊坊市八干渠黑臭水体治理等工程中均有不俗表现。恒通环境成功荣膺“2016-2017 年度中国最具价值管网运维装备品牌”及“环境领域管网运维标杆企业”称号。恒通环境的管网运维业务和水环境业务,在北京、天津、河北、宁夏、辽宁、山东、江苏、湖南、福建、广东、云南等十余个省(直辖市)全面铺开,广受客户好评。

在水协排水专业委员会的本届年会上,恒通环境与水协领导、行业专家、其他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就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厂网一体化模式创新、黑臭水体治理、景观环境用水水质等展开了讨论。专家们还进行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国家标准修编的交流。水协排水委总结2017年的工作,同时部署了2018年的相关工作。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