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大力开展精细精准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精准培育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确定产业扶贫目标和项目,积极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着力培育能带动贫困群众可持续致富的经济实体和特色产业,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稳定脱贫致富提供坚实支撑。(牵头单位:市扶贫办、市农牧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武威中心支行、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6.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稳定脱贫条件的农牧民应搬尽搬,统筹搞好移民区小康住宅规划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和迁出地生态恢复,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移民安置区按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对留居山区的农户统一规划、收缩居住,引导改变生产方式,促进生态恢复。创新和强化移民区社会管理服务,保障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统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7.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面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加快解决移民区和贫困村通路、通车、供水、宽带网络覆盖等问题,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达标建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加大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力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牵头单位: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委、市建设局、市文广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体育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8.完善脱贫管理机制。坚持“脱贫即出、返贫纳入”原则,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相关政策,严格监管扶贫项目和资金,严格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和“被脱贫”,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牵头单位:市扶贫办、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各县区政府)
五、转型创新,着力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化运用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9.全力支持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引导支持企业实施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式,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积极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减排等工艺,实现资源、技术和设备的高效利用。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武威市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计划,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集成运用和融合创新。(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0.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出、引领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强化专业分工,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骨干企业,提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到2020年,将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生物和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成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1.做实做优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运行、循环化发展,进一步评估论证各类工业园区,明确功能和产业定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配套条件,提升承载能力。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使园区土地、基础设施等产生最佳效益,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实现企业增税、财政增收、就业增加。着力打造武威工业园区、武威黄羊工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型园区,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型园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及加快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引擎。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4个,形成以商贸物流、新能源、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为主,生产配套服务业为辅的产业发展平台。(牵头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2.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骨干企业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发扬“工匠精神”,提品质,创品牌。深入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协调落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等主要成本。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正税清费。加快电价市场化改革步伐,落实电价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重视做好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全面推开“一站式”和“阳光式”服务。鼓励国有资本投入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亲”“清”政商关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招商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3.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按照“巩固提升、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思路,从企业、园区(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节约降耗、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提升循环型农业体系、健全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实施清洁生产推广、园区循环化建设与改造、循环经济新型产业、公共设施生态改造和生态环境治理改造等示范工程,建设成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农牧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