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2018年,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划定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鼓励推广使用清洁高效燃煤气化锅炉,加快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2018年,所有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淘汰任务,到2020年,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淘汰任务。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使用,鼓励使用天然气、电力,实现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全面推进城乡“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加快农村“以电代柴”“以气代柴”改造,昆明市要率先完成改代任务。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炭高效洁净燃烧。到2020年,全省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32亿立方米以上。
4.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以滇中城市群为重点,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机制。重点加强多污染源综合防控,开展多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控制。强化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运行管理统一协调和信息互通共享,统一预警分级标准、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加快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完善重点城市应急预案,科学确定重污染天气期间管控措施。
5.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一是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到2020年,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二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保护未污染或轻微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到2020年,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3项面积指标任务。三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录并动态更新。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用地规划和供地管理,强化暂不开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管控,严格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搬迁改造过程中拆除活动的环境监管。四是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开展污染地块类和农用地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探索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试点建设。
6.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建立企事业单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推动涉重金属企业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会泽、马关等县,严格执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强化对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到2020年,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2%。加强对采选行业选矿过程、产品堆存场所的治理,强化冶炼行业废物渣场的规范化管理,强化涉重金属尾矿库环境风险管控,加强源头装载治理,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
7.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到2020年,昆明市主城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其他地级城市中心城区初步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因地制宜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基本完成全省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排查整治。对现有已经达到设计负荷的垃圾填埋场积极推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或原位封场处置管理,实现所有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规范垃圾收集、运输过程,城市全面实行密封化收运,并逐步向农村推广。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清运体系,加快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8.深入推进生态创建。加快推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大力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到2020年,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创建比例达到50%以上,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比例达到80%以上,争创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五、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是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在空间管控中的约束性作用,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规划试点,融入“多规合一”体系。建立健全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开展规划环评,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九大高原湖泊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区域不得新上化工、印染等高风险项目。对国家级新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达标改造。加快城市建成区、重点流域内重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2018年年底前,相关州(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专项计划并向社会公开。二是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按照国家规定严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新增产能,对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加大钢铁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转型发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让绿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三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着力引导绿色消费,建立节能环保重点推广目录,大力提高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培育发展一批本省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节能和环境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积极探索区域环境托管服务等新模式。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在能源、冶金、建材、有色、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或清洁化改造。
(二)推进能源资源全面节约。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工业节能增效,深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逐步提高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到2020年,全省建筑业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分别提高到80%和50%以上。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车使用,推动交通运输节能。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1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到2020年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2015年末下降20%。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范围和强度,集约、高效、绿色开发矿产资源。提高大宗、短缺、稀贵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一批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