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出这一号召至今已近3年。另一时间节点是,到2020年,全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距验收也只有2年多时间。这两个时间节点告诉我们,至2020年,必须用长江水质改善的成果对长江大保护的号召给予回应,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长江行动画上句号,时间逼人,长江治污行动顶层设计刻不容缓。
一、基本要求
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目标,长江治污行动一要体现“共抓”,各部门形成合力;二要“系统”,从山顶到海洋统筹;三要体现“调度”,全流域电力、水量资源利用均应生态调度;四要体现“指标”,突出氮磷污染物流域总量控制;五要体现“行动”,流域、区域、设施三个层次均为一市一策。
必须强调的是,对长江治污行动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形成决策行动,见诸综合效益,而不是纯学科研究或某种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例如,从山顶到海洋统筹,涉及滇池、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五湖与长江的关系,在各学科研究尚未获得共同认识之前,决策研究则应立足于制定五湖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和中下游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防治,开展氮磷污染物流域总量控制行动决策研究。又如全流域电力、水量资源利用生态调度,无需再开展三峡水利枢纽的利弊评价研究,只需正视三峡水利枢纽已产生的水文情势和节律变化影响,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需求提出调度要求,利用三峡及以上河段已存在的水工建筑物实现生态流量需求。又如做出“一市一策”的结论,必须从开列环境问题清单、提出解决问题顺序,比较不同解决方案,优化技术经济投入、评估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给城市画像、出点子,不能脱离区域和城市特点,这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具体行动。
二、标志性任务
在2020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治污行动中,最具标志性的任务是构建长江流域水文水质数据云平台,因为共抓大保护要从数据共享证明形成合力,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水文、水质、污染源及海洋数据的全覆盖和全收集,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水域的目标管理平台架构。以长江治污行动决策需求为导向,汇集长江近800个控制单元资料为基础,划分三峡以上和三峡以下两大区域,预留滇池、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接口,预留40个主要城市水质提升行动接口,建立4+1的数据云平台结构,4为原始数据采集与汇聚层、数据优化与数据湖建设层、长江水质目标管理支持大脑,和长江水质提升综合决策平台;1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展示体系。以各部门、各省及沿江40个驻点城市数据为对象,采用终端采集、数据交换、网络交互等手段,实现水文、水质等相关数据搜集,打通各部门、各行业信息孤岛和共享壁垒。
除了数据共享要求,还需要不同专业共同出力,例如长江流域数据优化与数据湖建设,需要在原始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采用清洗、融合、归类、分割等方式对数据进行优化,以大数据建模为核心,统一数据格式和标准,建设不同尺度下(不同级别流域及控制单元、不同级别行政区)的结构化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以非定制科研和水质目标管理需求为主,集合原始数据(结构和非结构数据)、基于控制单元的结构化数据、大数据算力云数据构建长江流域数据湖(Hadoop集群)。建设大数据算力云,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分布式计算引擎、GPU、分析沙箱等技术,实现以数据产生数据、让数据发现问题的功能。
最困难的是第一步,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实现共享和无缝连接,才是共抓大保护的实际行动。建设长江水文水质数据云平台成功迈出第一步后,后续的长江全流域全过程水质目标决策支持系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展示系统才有可能呈现作用,标志性成果才能真正成为标志。
三、行动主线
长江污染防治行动的主线是确保长江纳污能力不超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囯务院办公厅要求生态环境部“确定大气、水、海洋等纳污能力”,“提出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名称和控制指标”,首先应该在长江实现。由于长江纳污能力的确定离不开长江生态流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也同时下达水利部指导各部门确定生态流量的职责。由于纳污能力的确定依据长江流域水质标准和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依据排污方式和排污布局,在给定质量标准条件下,限定长江流量条件和排污条件下,确定长江所能容纳的各类污染物最大数量。由于此项工作不是单纯计算一个数值,而是把质量标准、生态流量、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增长方式、排放标准、总量控制等要素连接为一个质量目标决策系统,循环往复设置不同情景进行目标和指标系统决策,并付诸行动,所以将其定为长江治污行动主线。
构成这条主线的主要工作包括:
1、制定长江流域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水源地保护水质标准、长江流域氮磷污染物总量控制标准、长江流域沿江省市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用质量标准引路,排放标准区别区域差异,形成长江流域分区分段执行的执法标准。
2、确定长江干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流量需求,长江干流及河口、近岸海域水质控制(特别是氮、磷)的生态流量需求,改善江湖关系及两岸湿地保护的生态流量需求,并从三峡以上水电站联合生态调度寻求解决方案。
3、提出长江工业园区布局和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工业、农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黑臭水体及一次性塑料用品白色污染控制的各类先进技术,从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提标改造、淘汰替代、循环利用等方面实现污染控制目标有效改善,使排放标准有达标技术、质量标准体现目标导向。
4、沿江主要城市在全流域优化分配纳污能力、各区域优化分配技术经济投入的基础上,实现一市一策,有针对性的制定区域行动方案和工程设施规划,真正落实环境质量为核心,消减污染物投资方案最优化,使各部门共抓大保护的决策有强有力的沿江城市行动作为基础。
编辑:汪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