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执行统一的固废危废防治标准,加强联防联治,落实危险废物产生申报、规范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的一体化标准和管理制度,严格防范工业企业搬迁关停中的二次污染和次生环境风险。统筹规划建设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基地和危险废物资源处置中心,落实跨区域固废危废处置补偿机制。全面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建立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
落实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跨流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实施区域统一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开展区域应急联动。加强排放标准、产品标准、环保规范和执法规范对接,联合发布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积极开展联动执法,创新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参与建立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统一管理平台,建设江阴沿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四)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加保障项目,提升保障标准。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区域协作联动,确保覆盖全体居民。创新跨区域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推进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跨区域联通,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开展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作,推进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促进异地养老。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深化以“不见面审批”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推动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探索协同构建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
共同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研究发布统一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加强监测评估。依托城市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资源,鼓励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利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推动长三角高校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深化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协同创新,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打造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一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做大做强江苏软件等联合职业教育集团,支持常州等地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共享高品质医疗和健康资源。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大中城市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全面实施医师区域注册,鼓励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共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以数字化医院为依托的医疗协作系统,实现双向转诊、转检、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协同推进健康科技创新,深化中医药创新合作,建设中医专科联盟。逐步建立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和卫生健康综合执法监督联动协同机制。研究制定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养老市场指引,培育养老从业人员专业化市场,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健康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基地,稳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协同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推动跨区域体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
共筑文化发展高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高质量办好长三角文博会。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加强创意、影视、版权、出版等产业合作,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跨区域合作发展。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加强重点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保护与合作交流。
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深化旅游合作,统筹利用旅游资源,依托运河、太湖、名城、名镇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推出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依托高铁网络和站点,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产品,改善游客旅游体验。
协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结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促进社会治理区域协同,共同建设平安长三角。制定出台区域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预案,推进重点城市和都市圈防灾减灾一体化、同城化。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全域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村庄创建,倡导文明礼仪新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制定相对统一的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等政策,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有针对性的项目和计划,帮助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联合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强化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和联动惩戒机制。共同成立区域公共创业就业联盟,合力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品牌。
编辑:王媛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