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央企也会给企业很多实质性的支持,比如说增加科研经费和报奖通道。
第三,贷款利率方面,以前是民企,利率要上浮,现在能下调一点。
其他方面,有了央企给的身份,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更受待见,很多人才愿意加入。
至于说在市场资源方面,在具体的项目方面(给项目或者做投资),是不是能直接提供帮助,高管们表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支持力度。
原来大家想法是央企、国企入资后,企业直接嫁接在它们身上,由国资去投项目,环保公司恢复到轻资产、高毛利,卖产品和服务的状态。
现实是,环保公司想要投资的一些项目,并不一定能够让母公司去投,毕竟自己是被收购方,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央企、国企手里。
和控股公司的项目协同,更多是在高端对接方面,或者项目资源上获得帮助,比如联合投标,资质方面的帮助,不可能如想象中那样得到全方位的帮助。
高管们对此表示理解。有位高管举例说,有一个工程建设类央企,收购了一个做建筑用装备的公司,系统内特别“宠爱”这家公司,做工程都要求用这家公司的设备,这公司的服务就越来越差,最后,“被大家的唾沫淹死了”,它的活儿来得简单、容易,公司反而不行了。跟家长养孩子一样,宠得最厉害的那个反而不是最出息的那个。
最后,央企、国企怎么判断自己的并购是否成功呢?其实也是有多个指标的。对于大部分央企、国企来说,并购过来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只占比较少的比重,利润和业绩,可能占个百分之二三十,另外还有科技指标、拿奖指标、现金流质量指标。对环保公司来说,有比较大的施展空间。
而对央企来说,环保业务的收购,补足了自己的版块,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这才是更重要的。
以表现较为突出的碧水源为例,中交集团收购后,将其纳入集团重点发展的业务方向,在提到战略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时,科技属性比较强的碧水源就成为其亮点。强化技术驱动,也是混改成功的核心。
这些环保上市公司的市场、技术,基本上都还是原来的班底,思路也和以往保持一致,但央企、国企也会输入自己的管理理念,提升这些公司的管理效率。
现在,许多行业都受到地产周期和地方债务周期的影响,环保也在这个链条当中,只能尽量减少经营方面风险。
对于混改的双方来说,把视角从单一的环节跳脱出来,把焦距拉长,把自身放在整个大的产业背景来看,做好协同,保持成长的节奏,才可能营造一个长久的、更好的蜜月。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