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南充文峰净水厂
推荐单位:四川发展国润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投资、建设、运营
项目所在地: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
项目概况
南充国润排水有限公司是四川发展国润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在南充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以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南充文峰净水厂。文峰净水厂设计总规模19.95万吨/日,采用AAO+侧流工艺,出水执行一级A标。项目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经开区,占地面积272亩,主要处理顺庆区、文峰片区的生活污水,服务面积7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90万人。
示范意义
(一)节能技改,小投入撬动大效益
2024年,南充公司积极营造低碳氛围,激发员工对节能降耗的敏锐度和学习热情。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全年共完成8项节能降耗改造案例,年节约能耗约60.3万Kwh,折算标煤74.16吨,二氧化碳减排198.62吨。为公司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精准管控,从“经验型”到“智慧型”
班组赋能:制定加药调控SOP,将能耗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激发一线创新活力;
数据筑基:创新二维码点检系统,实现设备运维数据实时追踪,故障响应效率提升30%;
分析决策:每周召开生产例会,对标预算优化工艺,药耗同比降低15%。
(三)光伏板上“种太阳”,阳光也能变绿电
2024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 “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项目装机容量 5.4656MW,安装 610wp 太阳能组件 8960 块,二期规划装机容量约 4.9MW。光伏发电项目投入使用后,年发电 932.81 万 kWh,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6148.82 吨,显著提高了厂区能源自给率,降低了碳排放强度。
(四)碳变现,激活“沉睡资产
我们认为低碳不是成本,而是投资;碳资产不是负担,而是机遇。如果说光伏发电是文峰净水厂的“绿色心脏”,那么碳资产管理就是我们的“财富密码”。2024年我们也是取得了中国九大碳排放交易所之一的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颁发的绿色企业认证,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碳交易市场,通过数据计算预测,二期光伏建设项目施工完成后,25年运营期内我们的总发电量可达到14774.09万Kwh,二氧化碳减排量将达到122329.45吨,年均预计可公司额外增收35万元净利润,未来我们将加快完成碳足迹认证,进一步探索碳资产运营。按照过去,污水处理是“成本中心”;如今,通过碳资产运营,我们正将它变为“价值引擎”。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文峰分布式光伏项目充分利用厂内生化池、沉淀池等水处理池及构筑物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地下污水处理,地上光伏发电”。其中,文峰分两期建设,总装机容量10MW,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一期建设规模5.4656MW,已于2024年11月完工,二期建设规模4.9MW将于2025年完工,建成后年发电量达到735万千瓦时,绿色发电量占总用电量比例达40%。
(2)社会效益
通过节能技改、优化能源结构和开展一系列低碳宣传活动,不仅能提升公司自身的环保形象,还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促进技术创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生态效益
每年可节约标煤9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约0.3万余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在改善水体质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土壤与植被、增强生态恢复能力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侧流生物强化技术。
(2)工艺/装备原理
在污泥回流线上设置了两个独立的反应池:S-NDN池和S-HY 池,池中设置特种污泥培养箱。将污泥回流泵房回流过来的污泥,分别分流到 S-NDN、S-HY 池,其余一部分回流污泥直接回流到主生物池,并将污水厂污泥处理段产生的富氮上清液引入 S-NDN 池作为硝化过程的氮源,用于原位富集培养硝化细菌,而 S-HY 池作用是将池内的活性污泥进行厌氧水解并产生可快速降解有机物 (SCOD),经过上述生化过程后的两个反应池的泥水混合液再分别回流到主生物池。可以显著改善脱氮除磷效率,并能实现全流程除臭和污泥减量。
(3)工艺/装备特点
在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泥回流线上设置两个独立的串联或并联的侧流脱氮池和侧流水解池,可显著改善脱氮除磷效率,并能提高全流程运行的稳定性和实现污泥减量,适合新建污水处理厂和提标(扩容)改造,提升系统的抗冲击能力。
(4)工艺/装备流程图
(5)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编辑:黄延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