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海外市场能避开国内竞争内卷,突破国内市场的增长瓶颈,抢占东南亚等工业化加速地区的增量需求,开辟新业绩增长点。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技术适配+成本可控”的组合能支撑更高的项目利润率;而在发达国家,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模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也能填补市场空白,实现差异化溢价。
企业应根据自身技术水平、擅长领域和战略方向等因素制定清晰的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同时也需注意出海的渠道、国别影响以及当地环保政策与市场环境。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更符合国外的需求,因此面向智能化升级技术也有利于企业走出去。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可以是技术授权、设备供应或与海外企业合资等,将成熟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尤其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布局。
不同国家的工业废水的处理要求也不同,例如欧洲部分国家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极为严格,对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设备需求大;东南亚一些新兴工业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废水处理市场正快速增长,处理要求不高但成本敏感;中东地区石油化工行业发达,高盐、高油废水处理需求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出海国家和方式。
表2-2 国内环保企业在海外的工业废水处理相关项目案例
案例:尚宸环境墨西哥废水零排放项目
尚宸环境为苏州市康普来新材料有限公司墨西哥工厂量身定制的工业废水零排放系统,2025年5月已全面进入调试阶段。作为该公司海外战略的关键一步,该项目通过分质处理、膜分离及蒸发结晶等核心技术,实现电镀废水100%回用,为北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绿色动能。团队创新采用“模块化预制+远程监造”模式,突破跨国物流与施工协同壁垒,高效完成含氰、镍、氟等多元废水分质处理单元的集成安装,为后续调试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调试团队正围绕系统能效、水质稳定性及智能控制逻辑展开深度优化。通过模拟峰值负荷测试、动态校准工艺参数,逐项验证设备联动性与抗冲击能力,确保零排放系统长效稳定运行。模块化设计不仅实现工期压缩30%,更为客户二期产能扩容提供“即插即用”式延伸接口。
5 推动轻资产运营扩展,提升资本回报水平
工业废水业务的轻资产模式,是指企业在工业废水处理业务中,减少对固定资产如大规模处理设施建设等重资产投入,转而更多依靠技术、管理、品牌及服务等无形资产来开展运营。
近年来已有多家企业开始拓展轻资产业务,例如光大水务持续推动轻重资产业务平衡发展,2023年以来在轻资产业务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新增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业务模式,业务范畴拓展至农村水环境治理,零碳园区及产业园建设,半导体、新材料、造纸等各类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中环水务在原有传统业务基础上,积极探索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及产业园环保管理业务、轻资产模式、直饮水等新的业务单元;北控水务集团2024年正式开启轻资产转型,3月6日北控水务集团轻资产科技平台公司在京揭牌成立,标志着北控水务集团轻资产转型迈上新台阶。
与传统重资产模式相比,轻资产模式可以减少对资金的依赖,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与财务风险,以此获得更好的资本回报率;在运营方面,轻资产模式也能够使企业更快速、更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布局与服务内容,拓展业务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随着工业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标准持续趋严,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轻资产模式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企业能凭借技术与服务优势能够快速切入部分细分市场领域。工业废水处理轻资产模式的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输出、委托运营、合同环境管理(CEM)、设备租赁+代运营等,企业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模式。
案例:光大水务涟水县空港产业园EPCO项目与国外轻资产项目
光大水务作为牵头方组建的联合体各成员与涟水空港科技园签署《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且光大水务与涟水空港科技园签署《污水处理服务委托运维协定》,进而取得涟水县空港产业园工业废水处理厂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项目。
项目将为涟水空港产业园厂一期提供涵盖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在内的全周期服务。根据该项目相关合同与协议,作为联合体牵头方,光大水务将负责该项目合同实施阶段的主办、协调和组织工作,负责提供该厂的运营管理服务,并有权收取污水处理服务费,运营期为5年,期满后可续签3年。联合体其他成员将负责该项目的设计、采购及施工,其涉及的工程总承包合同金额约人民币 2.71 亿元(不包括光大水务将另行收取的污水处理服务费)。
除国内业务外,光大水务通过合资企业或附属公司以委托运营、技术服务、工艺包等模式在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承接多项轻资产业务;通过其持有80%股权的附属公司在非洲和中东市场实现轻资产业务突破,签署了坦桑尼亚油田废水处理项目供货服务协议,由光大水务提供技术和设备供货服务;签署了阿联酋阿布扎比造纸厂废水回用项目工艺包服务协议,由光大水务提供技术及设备等工艺包服务,两份合同总额为美金220万元(约为人民币1500万元)。
三 总 结
工业废水处理行业正站在技术革新与市场拓展的双重风口。随着零排放、资源化利用成为核心导向,叠加数智化技术的深度渗透,行业将加速向高效化、低碳化转型。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深耕高难度废水处理等技术壁垒领域,还是通过标准化设备、轻资产模式抢占市场份额,亦或是布局海外市场与工业园区集中处理赛道,都需以技术创新为根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中寻找精准定位。
可以预见,未来行业竞争将更聚焦于“技术硬实力+模式软实力”的综合较量。那些能平衡环保效益与商业价值、兼具创新能力与落地经验的企业,将在千亿级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推动工业废水处理从“末端治理”向“全周期资源化”跨越。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