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山公用工程:匠心整治暗涵,焕新水环境民生福祉

时间:2025-08-27 09:48

来源:中山公用

评论(

城市地下的暗涵,如同流淌的“地下血脉”,默默承载着排水泄洪、保障民生的重任。如今,在中山市石岐、南区、东区、大涌等镇街,一场关乎水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品质的暗涵整治工程正稳步推进。作为项目承建方,公用集团下属中山公用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公用工程”)以国企担当深耕水环境治理一线,通过清淤疏浚、截污控源等精准举措,让“藏”于地下的暗涵重焕生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暗涵之“困”:淤积背后的民生考题

长期以来,中山市的地下暗涵承受着多重“压力”:雨水冲刷带来的泥沙、落叶与垃圾,生活污水因管网错接、非法排放渗入的粪便与油脂,工业废水违规排放留下的化学沉淀物……在水流速度变化、管道结构问题及维护不足等因素叠加下,暗涵内逐渐形成厚实的淤泥层。

image.png

▲清淤前的暗涵内部存在厚实的淤泥层

这些淤泥不仅缩小了过水断面,每逢暴雨便容易引发城市道路积水、小区内涝,更有在厌氧环境下滋生的硫化氢等恶臭气体,让周边居民掩鼻而行。“以前路过张溪路附近,总闻到一股怪味,下雨天更是担心家门口被淹。”居住在张溪社区的居民李阿姨的感受,道出了暗涵淤积带来的民生困扰。解决暗涵之“困”,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迫切考题。

靶向施治:国企匠心破解整治难题

公用工程以EPC总承包模式扛起石岐、南区、东区等3个街道暗涵整治及大涌镇暗涵清淤工程的建设重任,用专业与担当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团队首先为暗涵做了“全面体检”:通过详细测量摸清排口底数,排查污水来源,像“医生诊病”般找准淤积症结。在此基础上,一套“清淤+截污”的组合拳精准发力——机械与人工配合清淤疏浚,将涵洞内的淤泥、油泥块与垃圾彻底清除,恢复管道原有过水能力;同步建设截污管道,将散排的生活污水“抓”进市政污水管网,从源头切断污染物进入暗涵的路径。

在施工一线,槽钢支护稳固基坑、污水管道精准对接、检查井规范浇筑、回填压实一丝不苟……工程人员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暗涵多位于老城区,周边建筑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我们采用‘微创施工’理念,尽量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项目负责人介绍,施工中还同步修复破损管道、调整接口错位,从根本上降低未来淤积风险。

image.png

▲正在进行槽钢支护、基坑开挖施工

image.png

▲节流井进行钢筋绑扎

image.png

▲路面回填、压实

焕新之变:从“黑臭”到“清新”的民生答卷

自2025年4月推进至今,暗涵整治工程已完成22%的工程量,而初步成效已悄然惠及民生。

清淤后的暗涵,过水断面显著扩大,曾经的易涝点——纸箱厂南门广珠公路与槎桥路十字路口,今年汛期期间未发生漫溢现象, “雨天看海”的景象成为过去。更直观的变化藏在细节里:暗涵检查井周边的恶臭消失了,居民散步时终于能畅快呼吸;初期雨水冲刷携带的污染物大幅减少,周边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偶有小鱼游过的身影,让居民感受到生态改善的暖意。

image.png

image.png

▲暗涵内部清淤治理前后对比

“现在路过再也闻不到怪味,下雨天出门也踏实多了。”李阿姨的笑容里,藏着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这背后,是项目在提升污水收集效率上的突破——通过截污管道建设,石岐街道大王庙、方基涌污水收集率提升近40%。这不仅降低了治水运维成本,更减少了污染物入河量,为消除黑臭水体筑牢了防线。

国企担当:治水路上的“民生温度”

工程推进中,国企的责任担当不仅体现在施工质量上,更融入与居民的贴心互动中。深知老城区暗涵交错,整治工程容易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引起市民误解,项目团队联合镇街相关部门、社区村委组成志愿服务队,一同走进沿街商铺、居民家中,派发宣传单页,为市民详细解释项目情况,答疑解惑。

“师傅,这工程要挖多久?会不会影响我们做生意?”面对商户的顾虑,志愿者们耐心解释:“我们采用分段施工,当天开挖、当天回填,会尽快恢复路面。项目完工后,你们店铺附近的排水通畅了,没那么容易积水,对你们的生意也是好事呀!”真诚沟通换来了理解与支持,也让“治水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image.png

▲志愿者们向施工点周边商户讲解项目情况

按照工程计划,石岐、南区的暗涵整治项目及大涌暗涵清淤项目预计于今年12月底全面完成。届时,上述镇街内的暗涵将不再是“淤、臭、堵”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保障排水安全的“畅通脉络”、改善水体质量的“净化通道”。公用工程以暗涵整治工程为缩影,持续深耕水环境治理领域,用一个个民生工程践行“为城市谋发展,为百姓谋幸福”的初心,让清水绿岸的生态画卷在中山大地上徐徐展开。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