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傅涛:农村环境可持续治理核心“药方”

时间:2025-09-08 09:09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近日,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在2025年乡村振兴(长沙)论坛农村环境治理分论坛上针对农村环境治理可持续性难题提出,以人民感知为本,构建“政策-资金-技术-产业-公众参与”五位一体的系统治理框架,通过“阴阳对冲”、“三生万物”及智能化赋能,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更便宜、更简单、更长效的解决方案。

936e77f382de699d392a4eb309d10710.png

傅涛

01.农村环境治理现状

傅涛认为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而美丽乡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其中,农村环境治理是难点,农村、农业、农民都依托于农村环境之上,但是农村环境治理正面临:村民支付难、资金不可持续、产业要素波动大、政策缺乏持续性、难以大规模产业化等诸多难点痛点。

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难的根源,主要源自于其需求特征:一是需求分散,难以集约化规模化工业化;二是乡村振兴大战略下的小单元,农村的管理结构薄弱;三是政策驱动下的公益性环境公共服务属性;四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下的治理能力失衡。

傅涛强调,我国环境治理领域的主力军在城市、工业领域,而农村环境治理绝不能直接照搬城市模式。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具备有支付主体、高度集约、专业成套处理技术、专业化运营体系及规模化经济效应等特征,在农村环境治理场景中常因基础设施薄弱、污染源分散、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而难以落地,导致照搬城市模式的企业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傅涛指出了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现状:一是重复投资,分割投资,造成低效和巨大浪费;二是运营难持续导致产业界深陷其中;三是各级政府不堪重负,农民还不满意;四是产业长期积累的治理经验在农村不能发挥。

如何破解行业这一发展困局,构建农村环境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回答的关键命题。

02.人民的感知是考核农村治理成效的唯一标准

在给出治理“药方”之前,傅涛与大家分享了一些自己对农村环境可持续治理的看法:

一是以“人民感知”为本。现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人民的感知是考核农村治理成效的唯一标准。村民对环境的感知不是指标数值直接提现的,以城市环境监管思维,过度提高和强调排放标准,反而忽略了村民的环境感知。

二是“阴阳对冲”。集约高效的点上治理是“阳”;充分的生态自净是“阴”。阴阳融合是正道,违背正道就不可持续。

三是“三生万物。政府是支付桥梁,责任载体,五位一体统筹者;公众是受益者、监督者,适当的支付者;产业是集约施治者,技术和产品承载者。农村环境治理,政府、公众、产业,三方需共同参与,缺一不可。

四是在高效上落实责任。城乡协同的连接不仅是钱,公共责任不是低效和浪费的理由,产业化代表着集约与高效,但不能参照城市,用产业化大包大揽。

五是乡村治理必须要跟乡村振兴相结合,农村环境设施不应成为单纯的"成本中心",需要跟乡村振兴充分融合,要一村一策,跟它的产业进行融合,把静脉变成动静脉结合。

03.核心“药方”:系统施治

傅涛基于对农村环境可持续治理的认知,结合总书记"系统治理"的治水思路与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系统改革"的顶层设计,给出了"系统施治"这一核心“药方”。傅涛表示,原来农村环境治理都是“分而治之”的,初期是有效的,但现在没有一个问题是单一要素能解决的,所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系统支持:

一是要设计可持续的运营机制。不仅要关注建设,还要关注运营,以及各方力量的调配,该放权的一定要放权。

二是全局的资金统筹。农村的资金并不少,只是太分散,要统筹各部门资金,把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两条线统一进行调配,国家每年花在三农的钱很多,其实农村治理并不缺钱。

三是要有适配的技术路线。要充分考虑回用、资源化、产业支撑选择技术路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分散性、间歇性等特点选择适宜技术路线,避免“一刀切”。

四是农民意识的引导。加强农民环境服务的体验、培养农民付费意愿,让农民关注与主动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当中来,这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来做引导性的工作。

五是适宜的产业化,要有真正好的产业化水平的产品出现,来支撑行业的集约和高效。

最后傅涛强调,智能化加持下的产业模式可以减少运营人员、提升运营效率、激活更多产业创新模式,是农村环境治理“更便宜、更简单、更长效”的必要支撑。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