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行业往往因颗粒污泥粒径过小而寻求改进,试图推动其向好氧颗粒污泥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然而,这一过程仍面临诸多困难,实现稳定的颗粒化过程具有较高挑战性。因此,研究者开始探索基于微生物团聚化的中间路径,实现固液分离。
需要明确的是,分离作为水处理的核心环节之一,早已在膜生物反应器(MBR)中得到有效解决。但膜生物反应器存在能耗较高等问题,因此,当前的研究重点转向开发无需依赖超滤膜技术的替代性分离方案。近年来,多种短流程处理技术迅速发展,不断涌现新的分离方法。但王洪臣提醒道,悬浮态工艺与混合态工艺一直在“反应-混合-分离”三个环节中“摁下葫芦起了瓢”,所以在解决分离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混合环节。
2、菌群性能平衡
在降解有机物过程中,菌群的稳定性与降解效率往往难以兼顾。活性污泥法因其污泥絮体较小,具备较强的混合性能;然而,随着污泥颗粒增大,混合性能将显著下降。此外,该方法以高浓度土著菌群为主,虽然其稳定性较高,但功能选择性较差,即降解特定污染物的能力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活性污泥系统一旦稳定运行,便极难破坏其稳定性。尽管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高效功能菌群以提高降解效率,却往往面临“顾此失彼”的困境:效率提升的同时,系统稳定性必然下降。
3、单元与流程
王洪臣表示,在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创新与优化进程中,各处理流程必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才能实现系统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只有各个环节精准配合、协同创新,才能构建高效、节能且可持续的污水处理系统。
王洪臣总结,真正的创新是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效果好,又要效率高,还要碳排放低。这虽然很难,但污水处理行业仍需以此为方向不断前进。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