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以后,中国的城市供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很快,供水能力相应大幅度增长, 2004年底,全国城市日供水能力达2.47 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增长了7.6倍,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污染也开始加剧,反映在供水方面就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水源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的现象,而水质标准的提高,更使传统工艺受到挑战。
温家宝总理与胡锦涛总书记都曾分别谈到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作为国家首脑对饮用水问题专门作出批示,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2005年年底发生在哈尔滨的停水事件更是将"喝水"这一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863课题--"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专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我们专门采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崔福义教授,请他谈谈对安全饮用水保障的看法。
崔福义教授是2005年10月建设部公布的31名城镇供水专家组成员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简称水专项)专家组成员,主要负责其中"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专题"。
他说饮用水水质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十五期间,整个专项国家投入3.5亿,加上每个承担课题的地区的配套资金,整个项目投资超过10个亿,专家组成员8个人。水专项下设5个专题,分别为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水处理的物化生化高新技术、湖泊污染治理、城市水环境,其中"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专题"下的三个课题国家投资将近4000万。 "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专题"就是以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为目标,研究开发关键性的系列水处理技术,研究出针对若干特殊水污染情况的专项技术或满足不同需要的除微污染技术;形成安全消毒新技术;形成系列输配水系统水质控制技术,从而建立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在总体技术上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崔教授说针对南方、北方以及太湖流域不同的水质特点,"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专题"分为三个课题,即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其中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以深圳水务集团为依托;中科院生态所作为副组长单位;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以天津自来水公司为依托,哈工大作为副组长单位;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以上海自来水市北公司为依托,同济大学作为副组长单位。这三个代表城市的水源存在的问题包括:低浊、高藻、微污染等,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处理工艺路线,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深圳以及上海,工艺选择上趋向于选择较完善的处理技术,而天津作为北方工业城市,在水处理工艺选择上注重高效、经济的处理技术。
这三个课题针对的主要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类饮用水问题--水源受有机物污染,在组织形式上均由自来水公司为牵头单位,与研究、设计等技术骨干单位组成课题组,使课题的工程示范和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有了可靠的保证,这三个课题从水源水质改善、水厂高效处理和安全输配三个环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了适合不同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同时建设有示范工程,且水厂规模都在20万m3/d以上,希望对同类地区的水厂有示范意义,改变了以往重研究轻应用的局面。
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主要进行了以下九个方面的研究:①水源水质改善的工程应用技术;②安全预氧化技术;③强化常规处理技术;④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⑤摇蚊幼虫灭活和去除技术;⑥安全消毒和消毒二次污染控制;⑦出厂水二次污染控制和安全输配技术;⑧饮用水及其净化技术的安全评价方法;⑨示范工程的建设和系统化的技术方案。最终采用预处理、强化混凝以及深度处理的工艺。
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主要进行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①水源水质改善的工程应用技术和安全预处理技术;②强化常规工艺技术;③安全消毒技术--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及实施系统;④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和安全输配技术;⑤安全性评价技术;⑥示范工程建设和系统化技术方案研究,最终采用的方案是以气浮为核心的净化系统
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主要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①水源地生态防护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②引水渠道沿程的原水生物预处理技术;③新型高效澄清池技术;④净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选择技术与规范;⑤饮用水及其净化技术安全评价方法。在取水水部分增加了曝气接触池,利用输水管线强化生物作用,进一步降低氨氮,同时采用深度处理提高出水水质。
"十五"期间863项目关于安全饮水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再孤立地将水质保障仅看作是水厂的任务,关注从水源到水厂再到用户的全过程,正如上海自来水提出的"两头"概念--源头和水龙头,即将启动的"十一五"也对此给与了关注。
课题的三个示范工程,都是20万吨/天,目前天津已投入供水,深圳即将供水,上海的示范工程预计下半年也会供水。这次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相应区域推广。
这次课题全部是在现有水厂扩建一套新流程,类似于新建水厂,关于这个问题崔教授说近几年国内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现有水厂的工艺陈旧,2001年卫生部的水质规范的颁布,2005年建设部的行业标准,以及即将出台的国家标准,使得很大部分现有水厂面临升级改造的问题,这几个水质标准基本达到欧共体水平,突出表现在有机物以及浊度控制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即将出台的新水质标准明确浊度控制点为用户水龙头,而这又对城市管网、建筑内部的二次供水提出了要求,管网不仅仅承担输配水的功能,对水质保障也应有一定责任。新水质标准出台后,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亟待加强,比如天津市政府就规定直到用户水龙头的水质控制由自来水公司承担。十一五现有水厂的改造问题应该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给以关注。关于水质标准,崔教授认为:标准要高但是要可行,目前我们的水质标准在制定时基本上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标准,缺乏自己的依据,"十一五",开展饮用水的健康风险评价,为我国水质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是很有必要的。
谈到发生在哈尔滨以及广东北江的污染事件,以及之前和之后各地纷纷出台的应急预案,崔福义教授非常有感触,他说这些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突发性水污染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发生了污染之后有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可以使水厂不停水或者少停水?作为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城市供水系统应该针对可能的突发性水源污染做好哪些准备?在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城市供水技术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哪些工作?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2005年哈尔滨苯污染事件爆发的时候,位于哈尔滨下游300多公里处的哈尔滨气化厂,也受到了威胁。哈尔滨气化厂承担着向哈尔滨供应燃气的任务。其供水分厂负责生产用水的供应,以松花江水为水源,且是唯一的供水水源。厂内储水能力仅能维持几个小时的供水,一旦水厂停产,供水中断,气化厂将不得不停产,刚刚经历停水的哈尔滨又会面临停气的困境,势必在哈尔滨造成恐慌。他作为技术负责人与有关人员在哈尔滨气化厂(达连河)工作了9个昼夜,在硝基苯最大超标14.22倍的情况下,供水厂没有停水,确保了气化厂的正常运行。
他说:目前各地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非常差,内容往往是停水后如何稳定社会局面,而对于水厂应急时的技术方案方面却基本没有提到,所以这2次水污染事件,才会让人措手不及,按照现有的技术储备,哈尔滨不得不停水4天,但是如果之前的准备工作作好了,这4天是完全可以不用停水的,这在随后的哈尔滨气化厂(达连河)处理水污染事件时得到了验证。他建议关于应急预案,应该从2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国家组织一些课题,研究各种污染物,有哪些处理措施,技术构成是什么,发布一个技术指南;另以方面,作为供水企业,针对自己的水源情况、潜在的污染源以及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污染,根据自己现有的工艺,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关于这方面,崔教授说,目前我国水厂基本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储备,因为投资的原因备用一套水处理工艺也是不现实的。哈尔滨以及北江的水污染处理,都是通过投加某种药剂(包括活性炭)最终解决的,因此崔教授建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各水厂可以考虑增设药剂投加设备,这个在新厂建设以及老厂改造方面都应该考虑。在应急预案方面要考虑可操作性,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目前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依靠成立专家组,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不正常的,如果各地自来水厂的应急预案制定到位的话,完全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按部就班地解决。
最后,崔福义教授说,2005年对于每个工作在供水行业的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然而压力也是动力,鞭策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保证老百姓喝上放心的水。
(中国水网 史瑛)
编辑:史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