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水务行业来说,2009年的关键词无疑是水价。因为水价,让社会极大地关注了水务行业;因为水价,让行业企业和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因为水价,各级政府开始认真面对自己的公共服务责任。
2009年年中,面对日益热烈的水价讨论,出于与社会沟通的需要,应中国水网的邀请,以我们的研究和调研为基础,本人特别撰写了十五篇专门针对水价社会关注的沟通性短文。接到了来自行业、媒体和政府的许多反馈意见和建议。
2009年接近年关,水价问题的讨论,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下逐渐深入,再次应中国水网的邀请,针对四个水价关联问题做一些补充,供讨论参考和批评指正。
——傅涛
2009年12月25日
水价二十讲之十八:如何有效约束水务服务成本?
2009年,全国各地水价普遍上涨。由于服务成本总体处于不透明的状态,很多人质疑,水价提高是否仅是自来水企业转嫁不合理供水成本的借口? 许多人开始求助于价格部门的成本监审、水价听政会和媒体监督。这些行政行为和公众参与行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吗?2009年即将走过,在供水企业的委屈之中,在地方政府的大量协调工作之下,现实并没有让公众和社会满意。
水务服务是一个自然垄断性领域,一般的市场竞争机制在水务服务领域里面很难实现。如何约束水务服务成本、提高水务服务效率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在这种特定的行业中,约束成本是一套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才是约束供水成本、提高供水效率最有效的方式。
国际水务领域上通行的引入市场机制的模式有两类:一种方式是准入竞争模式。即政府的设施及服务,通过一定服务期限的特许经营权方式向社会企业进行转让,在约定服务条件、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让有经验的服务企业来报价,通过竞争挤出供水行业服务“成本水分”。 另一种方式是过程竞争模式,也就是平均成本定价模式。即在综合考虑水源和水质保障的情况下,以供水行业的平均成本来确定服务公司的服务价格。
鉴于我国供水行业是一个由福利性行业发展而来的传统行业,长期停留在政府垄断经营的模式之下,基本数据统计不健全,我们现在还不能以平均成本为基础进行定价。因此,基于这样的行业现状,中国政府选择了第一种方式,2004年当时的建设部发布了《市政公用设施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即通过特许经营制度在准入环节引入市场机制。
但是,特许经营制度目前只发布了一个部门规章,具有指导性,但不具强制性。这导致我国供水行业里面有70%~80%的服务公司仍然停留在没有市场机制的垄断状态下,即便是引入了市场机制的少部分服务公司,也因为行业的整体拖累,存在许多不完善。因此在供水行业中确实存在一部分的成本“水分”。
多年的价格和成本管理已经证明,挤掉这部分“水分”仅仅靠行政性的成本监审是难以完成的,监审主要是合法性审查,对合理性和科学性审查则难以实施,合理性必须通过竞争机制的实现,而竞争机制的完善就需要深化改革。
目前,特许经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正在进行,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改革中的问题,形成传统势力的阻力,有些人开始质疑市场化改革,认为水务还是传统的国有垄断经营比较安全。在自然垄断的经营特征之下,如果水务行业里面不引入市场机制,就没有办法让老百姓信赖政府的成本约束和价格选择。
目前的两难是,水务服务的市场化体制建设并不健全,调整水价可能会面临部分收益被利益集团吞噬的危险。但是不调价,水务服务又面临基本保障的威胁,因为中国的水质服务、水环境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改革是制度的变革,会在局部会出现不平衡、不公平,但是应该快速通过这一区域,在改革中解决问题,寻求新的平衡,而不能畏难不前。中国的改革摸索就是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不公平中这么走过来的。应该看到,与其他垄断行业里面成本不公开、成本不合理的问题相比,水务行业总体做得还算不错。没有改革的垄断行业实际上不透明的东西更多。目前污水领域有50%已经进入了市场竞争,供水领域有20%-30%进入了市场竞争。水务服务在人均消费支出中大比例很小,却支撑了基本的水务服务水平。中国水务服务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水平。我们主张,应该客观的看待和评价水务服务的成绩与问题,也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也要让老百姓配合起来,合理调整服务价格,保障安全服务。
在完善特许经营制度的同时,作为价格管理部门的发改委也应努力建立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健全成本监审制度,以帮助地方政府识别平均服务成本,这将有助于对没有经过准入竞争就进入了水务领域的公司进行成本和价格约束。
(原标题为:傅涛再谈水价之四:如何有效约束水务服务成本?)
相关链接:
傅涛再谈水价之一:水价听证会的误区
傅涛再谈水价之二:政府补贴为何关照公交而忽略水价
傅涛再谈水价之三:低质低价的破局求助于水价
编辑:张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