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重点推进了三项改革任务:
一是针对战略和规划环评落地难的问题,在宏观层面“划框子”,强化“三线一单”约束。以固化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空间准入和环境管理,在连云港,承德、鄂尔多斯、济南四个城市试点“三线一单”的划定,已经初步制订了“三线一单”编制的技术指南。
二是针对项目环评边界不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项目环评领域“定规则”,推进技术导则体系重构,让环评回归本意。完成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的修订。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的准则、火电、制浆造纸、钢铁、水泥五项指南已完成征求意见,正在修改完善。关于地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修订工作也在加紧推进。。
三是针对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重点围绕“查落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建设单位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双随机一公开”+“靶向定位”的抽查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快推进以全国环评审批信息联网、环评基础数据库、智慧环评监管平台这“一网一库一平台”为重点的环评信息化建设。正在研究制定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实施方案。
总体来看目前环评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是明显的,相关的背景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谢谢。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
刘友宾:下面,我和崔书红司长愿意回答记者们关注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记者
中国青年报:网络上有一种唱衰环评制度的声音,认为环评制度该淡化了,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
崔书红:感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们欢迎针对环评制度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我要肯定的告诉大家,刚才提到的网上的这种声音是与事实不符的,而且是不正确的。环评制度作为环境保护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大家知道,环评是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国际通行的一项制度,在我们国家快有40年的历史了。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环评制度在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应该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它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也有力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些要求,环评制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说审批事项多,规划环评落地难,项目环评针对性不强,“未批先建”、“久拖不验”等违法行为易发多发。
为此有必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放管服”,围绕改善环境质量,抓好“划框子、定规则、查落实”三个环节,这是目前环评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划框子、定规则、查落实”,加大环评改革的力度,让环评回归环评本意。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制订印发了《“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涵盖环评所有领域,包括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涉及到环评全过程,总共有46项改革任务。这个方案既是环评改革的一个顶层设计,也是改革的施工图、路线图。方案确定的改革主要领域:一个是通过空间管控,划好框子,强化规划环评的落地;二是通过导则的修订,定规则,不断规范项目环评,提高项目环评的针对性。项目环评过去是边界不清,背负的内容太多。所以通过导则的修订让环评回归本意;三是通过查落实,严格事中事后监管。四是通过规范的程序确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编辑:程彩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