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四川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以一体化治理和保护为要求,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解决跨界环境污染问题为突破,以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支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二〇二二年九月
前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健全合作机制,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等提出重要要求。
2020年7月10日,省委十一届第七次全会作出《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对照国家层面责任分工,研究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
2022年2月1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35年,成渝地区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宏伟目标,并明确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稳步推进区域碳排放达峰,共筑“四屏六廊”生态格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着力解决高关注度环境问题,协同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任务,加快成渝地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既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化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破解区域环境难题、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建设高品质宜居地,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四川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区域特点
1.区域概况
川渝两地山岭相联、水脉相通、生态相系、人文相亲,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城镇和产业高度集中,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自然生态状况
2020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1.3。全省森林覆盖率40.03%。规划范围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6%。
(2)地表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干流水质优良,出川入渝水质总体为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污染主要集中在岷江、沱江、嘉陵江部分支流。2020年,全省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5%。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3)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欠佳,春夏季节臭氧污染凸显,秋冬季节持续性PM2.5污染较为突出。2020年,15市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率为85.8%。
(4)土壤环境质量
全省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成都平原地区、川南地区等部分区域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高土壤环境背景值、工矿业和农业等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5)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置情况
2020年,四川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49亿吨,综合利用率为37.24%,处置率为17.09%;全省危险废物产生量500.92万吨,利用处置率约为86.16%,贮存率约为13.84%;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9%,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覆盖全省92%的行政村。
3.资源利用现状
(1)水资源总量及利用情况
水资源较为短缺。规划范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0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100立方米。2020年,15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5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5立方米,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2)能源开发及利用情况
单位GDP能耗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2020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1185.9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0.44吨标煤/万元(按2020年价格计算),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较充裕,其中水电资源贡献了全省84.7%发电量。
(二)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存在退化趋势
受自然地理环境、地质地貌影响,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较为普遍。自然灾害频发,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破坏风险较高。农耕面积大,农业面源污染隐患较多。
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河流生态基流缺乏保障。能源资源规模化开发起步晚,利用效率偏低。
3.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
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管不足,局部地区、河段的岸线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较为突出,川渝跨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火电、钢铁、建材等传统资源型工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大,城市移动源排放量持续上升,深处西部内陆的盆地地形易导致不利污染气象条件,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弱,持续性、区域性中轻度大气污染多发。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固体废物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多,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治理和风险管控压力大。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