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所述的央企集中挂牌环保资产的现象也属于这种情况,在聚焦主业的要求下,在央企新时代中重新关注、探寻自身定位的大背景下,不少主业并非环保行业的央企与中字头们剥离环保资产也不难理解了。
此外,在双碳目标下,氢能、储能、节能降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国资新战场。一些国资企业抛售传统环保资产,实则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腾挪资金与精力,完成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卡位布局。
2、 环保行业从“政策红利”转向“市场红海”
环保行业入行门槛较低,这导致在环保行业因政策红利成为“香饽饽”的那几年里,中字头们可以丝滑入场,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环保行业很快从蓝海变成红海——过去十年环保行业依赖政府订单高速增长,市政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细分领域已严重同质化。
再加上部分环保项目收益率不高,甚至陷入“建设即亏损”困境。国资体系对资产收益率考核趋严,低效资产被迫出清。可谓是“成也门槛,败也门槛。”
在此情况下,依靠自身基建能力入局环保行业的中字头们卷不动技术与运维,但躺平了又拿不到项目,也不得不收缩战略,清出环保资产。
3、 标的资产盈利欠佳,退出部分项目回笼资金
环保行业具有投资体量大、公益性强、回款周期长等特点,这也加大了国有环保企业的经营压力。为了能够快速回笼资金,一些国资环保企业在债务压力下加速退出低收益、长周期的环保项目,回笼资金填补现金流缺口。
例如陕西环保集团、陕西环保投资联合转让持有三秦环保8652.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0%)一事。据西部产权交易所挂牌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三秦环保营业收入为54.52万元,净利润为1325.97万元,资产总额5.76亿元,负债总额1.38亿元。进入2024年,三秦环保的盈利压力进一步变大。截至2024年9月30日,三秦环保营业收入为2.2万元,净利润为-215.07万元,资产总额5.68亿元,负债总额1.30亿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一位接近三秦环保人士告诉每经记者,“因为这个行业涉及民生保障,危废项目投资大,回本慢,效益也受地域原因影响,比如在榆林的子公司效益就不错,临近锦界工业园区,还有一些项目因为前期投入较大,设备较为先进,回本周期就会比较长。”此次出售三秦环保股权,股东方也能快速回笼资金,有利于提升公司资金的流动性,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如若能够引入实力强劲的投资方,三秦环保也能够获得额外的资金、资源支持。
山东环保集团抛售一系列资产也可能是为了回笼现金,填补缺口。例如去年,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生态有限公司欲退出环发齐鲁这家公司。笔者发现,财务数据方面,2024年1-5月,环发齐鲁实现营收238.93万元;实现净利润77.28万元。净利润实在偏低,山东环保集团将其出售,也有利于出清低效资源,为自身输血。再比如山东农业发展集团拟转让上海水发联创60%国有股权,后者2023年全年净利润仅为36.83万元,2024年截至4月30日净利润-9.63万元。
此外,环保行业严重的应收账款问题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E20绿谷工作室曾在《污水处理服务,全国欠费估计2000亿?》一文中估算,仅水务行业的污水处理服务费就欠费超过2000亿元。若放眼整个环保行业,应收账款总额只多不少。
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在挂牌环保资产时,也承担着来自应收账款的重压。今年中原环保公告,公司与郑州紫盈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产权交易合同,将其在污泥新材料公司的35%股权以149.4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郑州紫盈。据中原环保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88亿元,同比下降22.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8亿元,同比增长19.32%。而应收账款则达到了62.46亿元。
今年2月27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就应收账款问题向中原环保提问。中原环保则回复,目前,公司将应收账款回款事项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公司将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切实保障公司健康稳定发展。
图片来自深交所互动易平台
03红海之中,环保行业该如何打好突围战
1、 创新是王道,让行业价值重回技术与产品
环保行业利润低是长久以来行业发展的痛点,也是限制环保走向产业化的重要原因。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环保行业工程属性严重之外,还有早期准入门槛低这一因素。低门槛让外行能轻易“跨界”到环保行业,挤占市场空间,间接导致环保企业内卷加剧,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此次部分国资企业退出环保行业未尝不是一个机会,让环保行业的价值回归技术与产品,腾出空间让真正能创新、有技术的企业走进市场并贴近客户。
国家层面,也为促进环保行业的长足、良性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2025年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生态环境科技领军企业,加大对生态环境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建设协同创新组织,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2、 减少政策依赖,拥抱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环保产业都是以政策为导向。但需要正视的是,企业过于依赖业主为单一政府的市政环保项目,将面临订单缩水与回款风险。
何况当前环保产业“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当前的环保治理需求已经走到了下一个阶段,市政环保项目的增长到达了天花板,环保行业要走下去就要自己去找需求、找市场,行业发展要从“政府补贴导向”转向“市场需求导向”。
我国工业企业众多,工业环保市场的需求较为旺盛。当前不少环保企业正将自身的业务从“To G”转向了“To B”,挖掘工业治污市场的需求。工业环保市场的客户为企业,这类客户支付能力相比较好,对违约纠纷也更为慎重,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双方在结款时的推诿拉锯。且工业环保项目周期短回款快,也适合环保企业改善现金流。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