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体系体制机制思考与运管实践
在排水体制机制改革深水区,厂网一体化打破传统厂网分离的管理模式壁垒,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链条协同效能提升,但仍面临跨部门权责划分、财权事权匹配及区域规划协同等治理难题。从“按量付费”到“按效付费”的机制转型中,考核体系的科学性重构亦需突破多重制度瓶颈。针对排水体系体制机制的相关问题,发言嘉宾分享了自身的实践和看法。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唐建国分享了德国排水系统现状介绍和思考。他提到,绿色措施是排水体制完善的重要举措。近年德国兴起了带有单独排放、渗透和滞留,甚至无雨水排放的“新型排水系统” 的建设。新型雨水排水系统的核心是,新建和新开发地区的雨水不纳入现有城镇排水系统,而是通过各类绿色设施就地消纳。其占比应已经超过10%。
唐建国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前首席专家曹业始以“新加坡深隧污水系统雨季水力负荷与水费调整”为题进行了分享。他强调,城市污水系统管理需因地制宜,不可照搬经验,需结合管网覆盖率、污水厂进水浓度、溢流率等实际情况规划,新加坡在深隧污水系统水力负荷设计与水费调整上的经验,为全球城市水系统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借鉴。
曹业始
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丽花分享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污水厂智慧运行探索与思考。她指出,传统运营面临人工经验依赖、工艺调控滞后、成本控制困难三大痛点。为此,公司提出以数据驱动实现高效能治理的转型目标。通过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实时数据监测、精准工艺调控和科学决策,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能耗药耗,实现污水处理的高质量发展。
王丽花
中山公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墨进行了中山市智慧排水建设及运营实践分享。他提到,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为中山市智慧水务的先行段,2025年8月前完成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厂网一体化智慧排水系统构建,实现排水基础设施高效运行管理。中山市智慧水务突破性地实现水务系统信息化平台的“政企合用”,将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运维、智慧调度、智慧服务的目标。
杨墨
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排水事业部总经理张传贵作了题为“治水逻辑重构——厂网源河一体化运营的瀚蓝实践”的分享。他指出,按效付费是以财政资金为杠杆、运营效能为标尺、撬动排水系统全链条高质量升级的治水变革,是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总成本最小化”必然的趋势,不仅是技术层面和机制层面的变革,更应该是治水逻辑的重构。
张传贵
上海市水务局“供排水管网系统数字化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万朗水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樊雪莲作了题为“匠心恒心 智善智美—‘厂站网户’一体化数智运营管理的总结与展望”的发言。她指出,厂站网户一体化运行平台建设思路是精准化服务、高质量运维、高效能生产、高效率输送。该项目是本市首个建成并稳定运行的项目,实现了排水设施“智能监测、系统运行、科学调度、全程管控、节能减排”的目标,模型在全流程协同联动、多级预案调度推演、水质波动等高风险问题识别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为其他平台建设和管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樊雪莲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分享了对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的几点思考。他指出,管网建成不等于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体现,需从五方面发力:一是树立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强化规划的统筹与引领作用;三是扎实做好管网排查检测;四是完善污水管网体系;五是加强治理并健全长效机制。
王家卓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导/清环拓达(苏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汪家权以“智水·龙汲水:真空排水系统——城乡排水新范式”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良好的排水系统是城乡商业场所正常运营的保障。智能真空管网污水收集系统不受坡度和地形限制,能有效解决农村污水排放难题,保障污水顺利收集和排放。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