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2-17 17:38
来源: 水务经理人
作者: 高雅麟
根据经济学观点,企业产生垄断有三个主要原因:
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
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服务权力;
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企业的成本生产产品。
显然,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业务具有天然的垄断属性。所以——水务行业具有天然垄断性.
但问题在于:传统经济学对垄断的态度很暧昧。一方面,持否定态度。认为垄断会扼杀竞争,从而抑制创新。毕竟,与其它行业相比,这么多年水务企业的保守形态非常明显,这既与行业性质、体制机制相关,也与企业本身缺乏动力相关。但另一方面又持肯定态度。认为垄断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必要的。比如,向居民供水,必须铺设遍及全镇的水管网。如果两家或更多企业在提供这种服务中竞争,每个企业就都必须支付铺设管网的固定成本。如果只有一家企业为整个市场提供服务,水的平均总成本就最低,成本低了就可以合理地控制价格,为民造福。因此,垄断不仅是企业本身的要求,也是政府与社会的必然要求。
诚然,“垄断会抑制创新”,看似言之凿凿,顺理成章。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本,非常善于把一个硬币拆分成两个面。一方面,《孟子》中有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另一方面,《大学》中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以面对竞争与创新问题。一方面,传统经济学不得不承认它们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竞争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即使是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部门,也不应该由政府来独家运营,而应该开放给其它资本(包括民营、外资)来竞争,以期激活创新的活力。所以有了当年建设部重磅推出文件——《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正是在这种推手下,国内的头部水务公司抓住了机遇,开疆拓土,赢利了一席之地。虽然外资巨头在中国水务市场中有所波折,但毕竟激活了中国水务市场的活力,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创新,此处不作赘述。
事实上,垄断与创新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天敌。
众所周知,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创业之初,必然是生于忧患;成熟之时,自然需要谋定而后动。而水务行业之所以特殊,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出身天然不是从市场中竞争中起家,而是天然地以地域为分界点,由地方政府人民包办。“你是长风起,连绵几十里,我是山中人,不问不归人”,多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这里又是一个两面性,其优势是:具有极好的现金流,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抗周期波动。其劣势是:没有开拓创新的机制与动力。
有很多研究显示,当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它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只能看到短期利益,没有多余的资源和精力去搞创新;而那些能够着眼于长期,愿意投入大量资源来搞创新的企业,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享有垄断收益。硅谷投资教父彼得·蒂尔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好公司就是应该追求垄断地位。那么问题来了——
灵魂拷问一:既然水务企业具有天然的垄断地位,那么它是不是天然的好公司吗?
答案:不是!因为垄断不是好公司的充分条件。
没错,好公司不仅应该追求垄断地位,但更应该追求定价权,或者说追求垄断地位的目的是为了定价权。但对水务公司而言,拥有定价权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自来水价,还是污水处理费,是国有独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或是ppp项目的服务价格,都不可能由企业自主定价。相反,监管部门对你的成本监督问题上,无论是在指标体系还是监管手段都在不断地从科学化体系化入手,加以强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定价权而不是垄断性。所以,水务企业是一个没有定价权的垄断公司,它并不是一个天然的好公司。
如何让一个具有天然的垄断地位的企业,拥有定价权?这才是摆在高管面前的首要任务,这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核心能力,也是一个水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水价博弈,是我们面对的永恒主题。这个系统工程,其实就是我们这个行业与时俱进的博弈论。
灵魂拷问二:垄断地位不需要你去操心了,你如何利用垄断地位去创新?
垄断与创新不应该是天敌,更应该是一对亲密兄弟。一旦与创新融合合,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有几个导入点:
一是数据资源。数据是资产,已经被人讲滥了,你必须要懂得,如何真的把它变成资产。在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化建设多是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很少真的把数据当作资产去作布局,导入的业务逻辑出发点基于内部的“提质增效”。我们必须着眼于外部性,聚焦数据资产,才会有“平台化、智能化、集成化、金融化、生态化”的路径与方法。
二是新技术。别让元宇宙、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那些前沿的概念浪费了。我知道在大家眼里,玄之又玄的概念,常常会是众妙之门。它提供给你的是趋势与思路的启迪。越是传统的行业,一旦找对了新技术的结合点,它的能量是巨大的。
三是集成创新、泛在赋能。谋全局,找定位,只有跳出行业框架,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互联网的思维向物联网的思维,本质上是人联网的思维,最根本的还是生态圈的思维。比如智慧水务除了企业内在的驱动力之外,你还得有融入到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甚至智慧地球的眼光与格局。其实这也是第三个灵魂拷问的出发点,那就是不要忘了平台化思维。以数据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必然会有跨行业的赋能。
灵魂拷问三:如何把水务公司打造成平台企业?
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分两种:一种是生产特定社会群体需要的产品,这种企业叫普通企业;另一种是生产所有企业都需要的产品,比如供水、电力、通讯、道路这些物理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这种企业叫做平台企业。
所以,水务公司除了是天然的垄断地位之外,还是一个天然的平台型企业。
平台企业和普通企业的关系,就是好像是棋盘和棋子。平台企业是棋盘,它负责提供所有企业都需要的基础设施,是重资产的;普通企业是棋子,它可以利用平台的基础设施,轻装上阵,是相对轻资产的。理论上讲,平台化之后,集成化、智能化、生态化、金融化就有了前提与基础。有了平台化,才有了各类信息集成的可能性;信息集成之后,以“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的形态,智能化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有了平台,集成了信息之后,资产金融、资本金融,财务金融就会有必然的导入,这就是金融化;当各类要素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态化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而这个生态圈的中心,完全可以是水务企业。其中的内在逻辑不能泛泛而谈,其中充满着行业逻辑与技术特性。我们将会专题指撰文。
比如首创股份推出的REITS基金。首创有了较大体量的水务项目资产,首先它具备了资产包装的选择性,推出REITS金融产品,自然就具备了条件,这是平台化的规模性带来的红利。其次,当资产达到一定规模,由于行业性质所决定,给市场上有较强的“压舱石”的信心。稳健,就成了最大的噱头。
平台竞争力又取决于什么呢?规模很重要。平台越大、使用平台基础设施的人越多,平台效率就越高,平台的竞争力就越强。对某些省会城市的水务集团,上市水务公司,都是一种绝佳的机会。对他们来说,还有另外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起到引领作用?
既然规模很重要,那么,规模相对偏小的水务公司就没有机会呢?
答案是否定的。对地方的水务企业是另一种机会,这可以从三层面去思考。
第一,以供水区域为中心,建立小生态圈。道理很简单,水务企业有天然的区域垄断,如何整合区域资源,建立一个小生态,对于任何一家水务公司都是具备先天条件的。我曾了解到某地水务公司,供水以农村饮用水为主,供水规模也仅有20万吨/日,却演变成当地一家非常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所以,当你对此困惑的时候,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思路 。
第二,融入大平台。一滴水要保存下来,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放入大海。对于普通企业来说,竞争才有效率;对于平台企业来说,垄断才有效率。如果水务行业能够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平台上整合为“企业群落”的竞争力。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形成合力的一个最好抓手!!!这对中国水业协会,省级行业协会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平台可以掌握普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大数据。我们常说一句话:数据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就像煤炭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石油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一些平台之所以不赚钱还享有高估值,就是因为它把这个大数据据为私有。未来,平台数据是应该全民共有,这与水务这个民生行业的底层逻辑是非常切合的。更进一步,平台创造的价值和收益,也应该通过新的制度设计,通过多种渠道返还给公众。
你看,只有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平台型企业的时候,你要定的价格可能不仅仅是水价!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水价之外,其实给你留了太多的博弈空间。这个博弈的空间,就是——平台。
编辑: 赵凡
水视点网创始人、物产中大集团正职级研究院副院长、战略部副总经理,曾任物产中大公用环境投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浙江物产万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江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溪市钱江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