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无锡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附全文)

时间:2017-02-20 16:31

来源:无锡环保局

评论(


五、重点工程

“十三五”期间,无锡将重点实施“碧水、蓝天、净土、污染减排、清洁发展、农村环保、生态建设、公共环保、能力建设、社会行动”十大工程,共计82个项目。各项工程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实施期限、预期绩效见附表1。

(一)总投资及构成

“十三五”期间无锡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共安排十大类82个工程项目,总投资约为240.25亿元。按项目类别划分,碧水工程项目7个,投资额为46.35亿元;蓝天工程项目5个,投资额为21.20亿元;净土工程项目5个,投资额为1.63亿元;污染减排工程项目20个,投资额为32.83亿元;清洁发展工程项目10个,投资额为91.34亿元;农村环保工程项目9个,投资额为2.87亿元;生态建设工程项目7个,投资额为23.60亿元;公共环保工程项目11个,投资额为19.30亿元;能力建设工程项目4个,投资额为1.02亿元;社会行动工程项目4个,投资额为0.11亿元。

(二)资金来源

为实现“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环保投入机制,切实保证环保投入到位。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主要用于民生公益性公共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核与辐射安全以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并采取“专项转移支付”、“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形式支持地方和企业实施环保与生态建设工程。

2.拓宽社会资本投融资渠道

工业污染治理按照“污染者负责”原则,由企业负责。其中,现有污染源治理投资由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解决。新扩建项目环保投资,要纳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积极推动设立环保融资担保基金、环保融资租赁业务,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质押融资担保业务和PPP合作模式,采取环境生态绩效合同服务、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鼓励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积极向上争取,用好国家和省两级的环境保护引导资金和补助资金,完成污染项目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拓展环保与生态治理项目融资渠道,吸引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和民间资本积极支持环保公益项目。

(三)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十三五”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可全面提升全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实现全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1.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规划的实施,将在全市进一步树牢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增加,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土空间布局和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少、产出效益高的产业架构与形态,打牢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环保、节约资源、建设生态,发展讲科学,增长要绿色,生活爱环保,人人讲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2.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规划的实施,可有力地推动全市经济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方向迈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经济由数量型粗放式低效益的增长,向质量型精细化内生式高效增长的转变,形成机器人制造、互联网+、金融商务、现代农业和生命健康、家政服务等一批新业态、新企业。同时,一大批重大环保生态工程的实施,必将促成一批骨干企业、特别是环保等绿色产业的企业的做大做强,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发展,帮助一批传统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区域综合竞争力再创新优势。

3.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通过持续实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的调整,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不断实施污染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完成既定的规划工程项目,经初步核算:预期可削减水体污染物化学需氧量14905吨、氨氮1544.5吨以上,削减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17859.08吨、氮氧化物15232.82吨、烟尘10556.95吨以上。加之,实施的一大批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将为生态环境释放出新的容量空间,从而有力推动无锡水、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

六、保障措施

1...910111213141516

编辑:李姝乐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