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国环保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需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制度及决策机制等,探索不同合作模式和战略,既要推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要满足当地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同时兼顾合作方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真正的多赢。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天楹党委书记、总裁曹德标在“2024固废战略论坛”上坦言,在海外业务布局中,由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会给项目推进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清气团创始人晏磊针对垃圾焚烧领域的出海,在论坛上也谈到,判定一个国家能否将垃圾焚烧立为国策的要素,应该综合评估该国的人口密度增长率、产业结构变化水平、地形和聚落形态和政治历史特性。
因此,中国企业“出海”获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独特的经营思路与战略。在出海过程中,企业也应该具备及时退出的能力。比如作为出海的先行者,首创环保在收益颇丰的情况下,2024年成功出售新加坡ECO公司,2022年成功退出新西兰固废项目,是中国环境产业成功“走出去”的缩影。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认为,鉴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支付制度和能力还较为薄弱,中国企业承担投资运营工作可能并不现实。相比之下,提供装备销售和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则可能更为适宜,因为这样可以避免长期的财务负担和运营风险。
出海过程中,除了对标国家宏观环境的分析,企业自身能力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首创环保总经理李伏京在“2024固废战略论坛上”指出,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与全球视野下的政治敏锐度,是企业迈向国际舞台的三大核心支柱。于企业出海而言,资产的跨境布局固然关键,但更为要紧的,是让思维的创新性、视野的前瞻性、胸怀的开放性以及格局的宏大性,稳稳站在世界的前列。
傅涛指出,走出去的核心商业形态是产品输出,投资运营模式的出海需配套模式咨询输出。E20就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咨询优势,行业资源整合优势,国家智库身份优势为出海企业做好出海顾问,助力行业跨海启航。
不出海,就出局。轰轰烈烈的出海潮已经拉开帷幕,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相关链接:
李强总理和越南总理出席中越企业家座谈会,中国天楹等13家中国企业参加
徐海云:出海低支付能力国家,投资运营比设备、技术服务输出的风险大
06 存量资产收并购大幅增长,行业整合洗牌加速
2024年,如果问起环保行业最受瞩目的大动作,许多人都会想到瀚蓝环境与粤丰环保的并购。
事实上,2024年,放眼整个资本市场,由于国内IPO的收紧,在新“国九条”“并购六条”等政策的推动下,并购重组市场却迎来大幅增长。
许多头部企业将并购视为快速实现资源整合的抓手。通过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些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份额,还补齐了产业链短板。
泰达股份对广东润电环保的收购,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一交易让泰达股份在生物质能领域建立了全面的竞争优势,同时提高了上下游资源的整合效率。泰达股份通过收购广东润电环保,构建了生物质热电联产的一体化模式。
2024年,军信股份收购仁和环境的案例,也是纵向整合趋势的典型。这一收购帮助军信股份延伸了固废处理产业链,将垃圾中转、综合处理等环节纳入其业务版图,形成高效运转的闭环系统。
横向并购亦成为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横向并购强调规模效应,企业可以通过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现利润。以山高环能为例,2024年其通过收购株洲瑞赛尔环保科技、郑州绿源(拟),强化了在餐厨垃圾处理领域的布局。而瀚蓝环境与粤丰环保正在推进的并购动作,也展示了很好的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运营效率的提升上,还在技术共享和市场布局中展现出深远影响。更深层次来看,它标志着行业从扩张到整合的转型升级。
在“2024(第十八届)固废战略论坛”上,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金铎就曾表示,行业存量整合时代必然来临。环保行业从工程时代到运营时代转换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存量的整合,这是新的十年一定会出现的新变化。过去在工程时代,企业更关注市场端的攻城略地,但现在要更加注重区域协同,通过精耕细作,将实现从追求项目数量最大化到追求项目价值最大化的转变。
2024年,引起行业普遍关注的重大出售并购事件,还有聚焦核心主业的首创环保31.99亿出售新加坡子公司ECO;引进优质可靠的战略投资者的深能环保拟超30亿的增资扩股;国祯集团8.66亿出让全部股权退出节能国祯;以及撤回IPO,转道并购重组成为标的企业的筠诚和瑞;以及引起市场热议的国中水务跨界控股昔日“果汁大王”北京汇源等等。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