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点任务
针对我国“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发展需求,以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构建安全生态体系为目标,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以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基准与标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化学品管理与国际履约等关键环境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实施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并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和科技基地建设。重点开展以下12项任务。
(一)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控制
1.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
针对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及防控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机制、重污染过程中二次颗粒物爆发增长的均相/非均相过程机制及其致霾作用、高颗粒物污染条件下区域大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代表性区域大气氧化剂的演变特征及收支平衡、大气氧化能力对臭氧和PM2.5浓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重污染累积与天气及气候过程的双向反馈机制等基础研究,针对重点城市开展大气污染贡献率时空变化规律、交通环境大气污染水平与来源研究,阐明大气污染和气象因素的交互影响及其与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关系,找准大气PM2.5爆发性增长的主控因子。
2.大气污染的人群健康危害
研究建立大气污染暴露评价和健康效应早期识别技术,掌握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的急性和慢性健康损伤的暴露-效应关系,研究典型城市群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建立室内外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的预防和控制技术,为大气环境管理和健康风险干预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
开展细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等污染物高效脱除与协同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非电工业烟气污染物高效控制、污染物脱除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典型行业VOCs排放控制及替代、机动车尾气高效后处理、船舶与非道路机械污染高效控制、居民燃煤和城市扬尘控制、城镇垃圾焚烧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材料与成套装备,并形成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展移动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准入及退出控制标准研究与示范应用。
4.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
重点研究我国分区分阶段的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大气污染损害评估技术和制度、大气污染源排放标准评估技术和制度、大气污染源排放现场执法监管技术方法体系、排放许可证管理政策和支撑技术等,建立空气质量管理决策全过程评估技术体系、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源排放标准制修订及全方位监管技术体系,创新污染防治机制体制和政策,为大幅提升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决策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5.监测预报预警技术
针对进一步提升大气环境监测预警能力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大气二次污染物及其前体物立体观测、适应于新标准的大气环境及污染源检测监测、多尺度大气复合污染预报预警等关键技术,建立大气复合污染从地基、机载到卫星平台的一体化立体综合监测、预测评估和质量保证技术体系,推进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共享,满足新的环境质量管理和污染源监管需求。
6.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
针对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的需求,统筹监测预警-源头治理-监督监管等技术集成应用,建立可复制、可考核、可推广的适合不同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污染源控制-调控管理相结合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方案,加快先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转化应用,在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支撑自主研发大气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提高20%左右,促进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二)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
1.基于低耗与高值利用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系统深入开展废水风险消减、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研究,研发废水定向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废水低能耗脱盐与分质回用、有毒污染物风险消减技术,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规范,构建废水资源化、无害化技术集成体系,实现以废水中污染物的资源能源回用、有毒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2.污水资源能源回收利用技术
开展污水处理中能源、资源回收的技术原理研究,研发污水碳浓缩分离及高效能源化、污水磷回收及高效利用、低C/N污水新型低能耗氮生物转化、污水中高值物质回收利用、污泥资源化稳定化等技术;构建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中能源、资源的回收技术系统,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规范,建设一批能源自给、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污水处理工程,服务于中国近万座污水处理厂的提效改造,实现可持续的污水处理,为面向未来的新一轮污水处理技术革命做出贡献。
3.高效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与修复技术
开展高效实用地下水原位修复材料与装备研究,研发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与修复技术,开展集中式地下水源地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研发地下水污染防渗等源头预防技术,构建高效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数字模拟技术平台,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规范。
4.基于标准与效应协同控制的饮用水净化技术
研发风险污染物检测与水质综合毒性评价、指标与效应协同约束的饮用水安全净化、化学-微生物协同调控的饮用水安全输配等技术,构建基于水质综合毒性响应的水质监测平台和指标与效应协同约束的饮用水安全净化成套技术系统,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规范。
5.流域水生态管理理论与技术
开展流域尺度的港口、航道、水电和航电枢纽等重大工程建设与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响应关系研究,推进流域水生态生物完整性、物理完整性和化学完整性评估;研发农业清洁流域构建、流域生态完整性评估和智慧化流域管理等技术,构建智慧化流域管理技术平台;研究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建立环境价格税费政策、多元融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环境创新制度,实现流域水生态环境智慧化管理。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